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李恩波:小财政撬动"大民生"

2012-12-27 07:41:43 作者:见内容 来源:鲁北晚报 浏览次数: 评论 0

    发展,最终的目的是改善民生,让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对于改善民生,我认为一是用心去想,还有一个是机制问题。有些事,单纯靠财政,的确办不了,比如说校车问题,怎么办?我们用少量的财政资金,撬动市场的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改善民生,明年我们将设立一个大病特困救助基金,来保证家庭遇到“天灾人祸”的大病时,不会因为没钱活不下去。

    >>一座文化古城 诠释今日儒风无棣

    记者:经常来无棣采访,每次都有新收获。近期,我发现路边或者显要区位的形象广告牌悄然变化,化为“山海古邑·儒风无棣”。无棣历史文化悠久,历代名人辈出,在文化旅游上有什么样的整体思路,有哪些好的消息让我们分享?

    李恩波:“挖掘宣传吴式芬,促进无棣大繁荣”,是我们作出的整体部署,按照“山海古邑·儒风无棣”的定位,打造与儒风无棣相配套的中国海瓷艺术文化、吴氏家族文化、无棣古城历史文化、黄河文化、中国枣乡高效生态文化、碣石名山与贝壳古堤自然景观文化、渤海湾黄河三角洲滨海文化、中国鲁北循环经济与现代企业文化等“无棣八大知名文化品牌”,来实现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

    同时,我们将陶瓷文化与绘画艺术结合成“中国海瓷艺术”,2011年,无棣海瓷艺术品作为国礼走出了国门,催生出了独具“黄蓝”两区特色的中国海瓷艺术创意产业园。

    记者:这一创新,不仅无棣人自豪,恐怕中国陶瓷界也为之一振。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文化古城的建设进展如何?

    李恩波:总投资100亿元的无棣古城正在恢复建设中,突出了“古”、“水”、“绿”三个特色,项目重点在于旧城改造和名胜恢复,恢复完善吴式芬故居、张宅、县衙、古城门等古建筑,再现城水相依的宋元古城,并按照“四心四轴四区”的功能结构,打造成集文化、旅游、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核心景点。

    目前,累计投资达十几亿元的城门、水系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建设完毕。建成后将成为传承鲁北文化、彰显历史底蕴的鲁北地区首座古城。整个古城建设进入攻坚阶段,预计明年年底古城可对外开放。另外,“登泰山,必游贝壳堤岛”,“拜圣人,必知吴氏家训。“山海古邑·儒风无棣”等旅游口号,也正在策划中。

    >>一批过亿项目 助推无棣大发展

    记者:我们知道,近年来,无棣县提出了全力进军全省第二方阵前列的奋斗目标,如今的无棣,经济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李恩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抢抓“两区”开发机遇,开创了崭新局面,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市前列,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提高6个位次,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居全市第二位。今年,我们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继续保持了稳增长、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在全省推动县域科学发展 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会议上,我们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09—2011年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先进单位”,2011年综合实力居全省116个县市区第43位,三年提升38个位次。

    记者:三年三大步,很不容易。因为无棣的发展不是厚积薄发,也不是一鼓作气,而是卧薪尝胆。

    李恩波:对,是历届党委卧薪尝胆。2013年是确保顺利完成“十二五”目标的关键一年,前两年,我们主要是做了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拉开大框架,构筑大载体”。将来无棣是三纵四横,七条主干道路,现在已基本完成了,明年再修两条路,就构筑起路网框架。其中四个工业园区的路网框架道路已经完成,招商引资的载体打造完毕,接下来主要是招商,实施大投入,实现大发展,现在,招商明显好招了,规模以上企业, 一批实施过亿元项目37个,新增规模企业20家。

    >>一座渤海大桥 即将横跨齐鲁燕赵

    记者: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了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鲁北企业集团是全国第一批循环示范企业,创造了鲁北循环工业模式,无棣也提出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黄蓝”两区生态建设的形势下,你们对工业循环经济发展都有哪些措施?

    李恩波:鲁北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首创,也是无棣一张靓丽名片,借助这一优势,我们要把鲁北高新区建设成循环经济示范区。企业内部是个小循环,有几条产业链相互关联,比如磷铵、硫酸、水泥,海水一水多用和盐化工、油化工这两条产业链,基本达到了零排放。而且,整个园区是个大循环,我们借助鲁北循环经济模式,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从目前入驻园区的大企业来看,也都融入了鲁北高新区这几条循环经济链。

    记者:之前,我市及无棣县多次都提到加快渤海大桥的立项建设,目前渤海大桥的建设情况如何?

    李恩波:渤海大桥一头连着无棣县,一头连着河北沧州黄骅及黄骅大港,对无棣的发展意义重大,建成渤海大桥,我们的货物就有了好的出口、进口的通道,减少了运输的压力和成本。目前,已与河北沧州市沟通,并达成很好的共识,具体由无棣来实施,从工作进展来看,明年上半年有望开工建设。渤海大桥的建设,不仅对无棣县“鲁北生态工业园”,而且对快速发展的整个滨州经济,都将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

    >>一部电视剧 解读做人做官的道理

    记者:我觉得,一座城市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符号,而不是钢筋水泥写字楼大厦的堆积。海丰吴氏文化是无棣历史文化的象征,金石学家吴式芬是清代著名的科举家族,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无棣在挖掘吴氏文化方面有什么动作?

    李恩波:说得很对。历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积淀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础。

    目前,无棣县正在实施吴氏文化“三个一”工程,出版一本故事集、录制一部评书、拍摄一部连续剧。关于吴氏文化的故事集已出版发行,中长篇小说《吴式芬丁忧记》近期印刷出版;刘兰芳团队录制的78集评书《红顶清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80余家电台播出,再现了吴氏家族的历史面貌和演进历程,填补了滨州市乃至山东省相同历史题材以评书的艺术形式表现、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历史空白。

    目前,正着手打造电视连续剧,聘请的是《铜牙铁齿纪晓岚》的创作人员。想法是拍成一部家长跟孩子都愿意看的家教片,还是一部对干部的教育片,教人们如何当官、做人、做学问。

    >>一个特困基金 让百姓危难之时看到光明

    记者:人们都知道,无棣县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安全校车和城乡居民卫生院住院全报销等工作,也走在了全市乃至全国前列。明年,无棣县在民生方面,还有什么重要的举措?

    李恩波:我们提出了5年计划和奋斗目标,2013年是关键的一年,主要是从供水、供电、供气,绿化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承载能力。提出了开展以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效益提升、形象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幸福指数提升为内容的“六个提升年”活动。

    其中幸福指数的提升,主要是设立一个特困救助基金,解决群众家庭遇到“天灾人祸”的大病时的困难问题,力争通过社会企业捐赠等多种方式积累到2000万元,比如有家里有患尿毒症的,需要透析,家庭又确实困难,我们通过调查认证,就给予拨款,让群众不会因为钱的问题活不下去。

    我想,解决了孩子上学、老人养老问题,医院看病问题,再有了这样大的、天灾人祸的大病特困救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好多了。当然提高幸福指数还有很多方面,广播、电视节目等文化生活,通讯,供热等方面的工作也要做好。

 >>一辆无棣校车

    树起中国校园安全标杆

    记者:无棣县算不上经济强县,但一直十分重视民生工作,并有了像“校车”这样的民生亮点、经验,成为全国的标杆。您认为,在现有的财政能力下,如何更好地保民生,从而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李恩波:发展,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让群众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对于改善民生,我认为一是用心去想,还有一个是机制问题。有些事,单纯靠财政,的确办不了,怎么办?那就是要用少量的财政资金,撬动市场的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或者说催化与杠杆的作用。

    比如说校车,作为教育部指定的6个试点之一的无棣县,自2011年9月开始试行校车改革。其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对校车进行市场化改革,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具有公益性质的校车管理运营公司。原来有119辆,目前有141辆,覆盖了无棣所有的村庄社区。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公司化管理的无棣校车管理运营模式,这些是用民间资本、市场资金来买的,仅买校车的资金就3000多万,没有4000万资金运转不起来。

    我们每年从县乡财政拿出500余万元,对乘车学生按每人每月7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每名学生每月实际缴纳70元。对低保家庭的学生,县乡两级财政则全额承担乘车费用,不给家庭增加额外负担。这500万元就撬动了整个4000万元的校车运转。将来随着市场物价的上涨,工人工资的提高,我们可随时调整补贴的额度,就能维持公司的运转,这个机制不是单纯靠财政,你看是不是比较科学?

    记者手记>>

    民生蓝图 暖人心

    采访结束,“民生”两字,让记者倍感神圣。

    从全省首家成功推行城乡居民卫生院住院全报销;以县乡财政加大五保经费投入为导向,建立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帮扶一个敬老院的帮扶机制办养老;从以政府补贴学生车费为切入点,撬动4000多万元社会资金成立全国第一家校车公司,让孩子平安上学,被全国推广;再到即将实行的重大疾病特困救助。无棣县,用最少的财政资金解决了上学、养老、就医等最大的民生问题。

    一心想着为群众谋福祉,群众感受到“温暖”,也有力促进了全县上下风正气顺,和谐、融洽的发展氛围。

    民生是执政之基,民生是和谐之本。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投稿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本站推荐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