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邑人张方墀纂修的民国《无棣县志》于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由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山东方志汇要》认为该志:“是志资料翔实,为民国所修志中之佳本。”张方墀,实乃修纂《无棣县志》(民国版)第一人。
无棣邑人张方墀纂修的民国《无棣县志》于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由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山东方志汇要》认为该志:“是志资料翔实,为民国所修志中之佳本。”张方墀,实乃修纂《无棣县志》(民国版)第一人。
张方墀(1850-1928),字丹忱,号秋阳,张自标(字树堂,例监,例授“武信郎尉”,诰封“武略骑尉”,貤赠“昭武骑尉”)曾孙,原籍海丰县马山子乡高井村(现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马山子镇高井村),后迁无棣县碣石山镇大山东村。清光绪十一年(1885)中文举人,光绪乙酉乡试一等第二名,大挑二等,授“捡选知县”,例授“文林郎”,“乡饮大宾”,《无棣县志》(1994年版)有传。
张方墀满腹经纶,殚见洽闻,且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初事教育,遍树桃李,相继以读者,迩遐竟赴。废科举前,在无棣希贤书院(建于1777年,院址在旧城里西街北侧,原名“海邑社学”)任教,教学态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为无棣培养了诸多人才,“学子欢洽,书声朗朗,人才云集,高足辈出”。清光绪三十年 (1904),知县杨增辉(1904年任、1908年复任,进士,云南蒙自县人)创办无棣县立高等小学堂(堂址在原希贤书院,后迁县城东南关大觉寺东侧),特聘张方墀出任首任堂长,并主讲“读经讲经”、“格致”等课目,兼及历史、训诂,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无棣,史成古棣,人文启夏商,纪春秋,治县发隋唐,历宋元明清,课渔盐利枣粮。高厚甲齐燕,泱泱乎大风哉。无棣县志自明孝武创修,至清康熙间始续修,时无棣先贤张克家留心文献,抄录旧本,历时数年编就,成为无棣县第一部系统性的志书。演至民国,计二百五十余年,其无棣地域地形多有变更、物质文化日进岁增,随时空演化,续修志书的含量和质量均应有所扩容和提升。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冬至,张方墀有感于无棣县志年久失修,与无棣县立高等小学校(1912年,县立高等小学堂改称“高等小学校”)教习韩文华集录了部分先贤文稿取名《无棣文征》后,决心续修无棣县志。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经无棣县公署批准,召集部分志同道合的文化界人士商议,决定成立专门机构,由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无棣县知事侯荫昌(1922-1923年在任,日本大学法学毕业,顺天府大兴县人)主修,张方墀纂修,其他人分任协修、核对、采访等职务。他们多渠道筹集经费,按分工广泛征集资料,精心研究志稿,克服各种困难,酷暑挥汗,隆冬呵冻,几经寒暑,于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冬完成初稿,又多方征求意见,进行修改,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夏付印。“民国《无棣县志》由王炳南、张方墀等46人发起,县知事侯荫昌等200多人捐修,侯荫昌及继任熊仕昌(1924年任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无棣县知事,副贡、法律学堂毕业,安徽凤阳县人)、孙玮(1925年任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无棣县长,优贡、法政学堂别科毕业,直隶青县人)主修,张方墀纂修。自1923年春至翌年冬,历时2年,1925年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无棣县志》1994年版)
民国《无棣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全书六册,约三十万字,分十五个专志:《疆域志》、《建置志》、《爵秩志》、《赋役志》、《学校志》、《兵防志》、《典礼志》、《选举志》、《宦绩志》各1卷,《人物志》4卷,《烈女志》2卷,《祥异志》、《风土志》各1卷,《艺文志》6卷,《丛志》1卷。卷首有无棣县境全图、新县治(县衙)平面图、无棣八景图及例言等。资料翔实、内容丰实,可补旧志之缺,可充国史之无。收人物之多,及文艺之术,足以彰显古棣人文之泱泱大观,被誉为民国纪年地方志书之翘楚。“民国十一年,无棣乡贤、举人张方墀先生勇挑重任,越两寒暑而脱稿。全书含疆域、建置、爵秩、服役、学校、兵防、典礼、选举、宦迹、人物、烈女、祥异、风士、艺文、丛志计6册24卷,内容浩瀚,题例完备,纲目明晰,文言精粹,编纂规范,堪称人文大关。”(《无棣区域文化通览》·2012年版)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十月,离无棣任居济南的侯荫昌应邀欣然作《续修无棣县志序》:“昔太公之封于齐也,赐履步疆,北至于海,课渔盐,利中国,富厚甲天下,泱泱乎大风哉。历世以来,沧海日为桑田,拓地益丰,焦延寿氏所谓屏曹固国,富我商人,利得如邱者也。五方之民,牵负襁至,来兹相宅,渐以繁庶。则其建置教养,以及屯垦畜牧各大事,日举而月就,星野风角,形势永宜。城郭之兴筑也,乡社之位置也,山林之启闭也,道路之通治也,黍稷长养而牛羊蕃孳也,库序振兴而人文辈出也,是皆前贤经营创制,后哲因沿充实,其功非一手一足之烈。其事有再变,至道之序,前者述而识之,后者征而治之。凡风俗方物,虞衡规约于政教之缺者,进而完美焉,物产之隳者,进而增植焉,工艺之窳者,进而课最焉,是稽鉴于往乘,而措施于近政者,固不重欤。无棣年来,潮沙填堙,益地且逾百里,土著游人之来受地而垦者相属于道。过此数十年,将尽植西山之木,而蔚然增任村唐树之盛。则海壖之蕃饶,更足以广齐北之版图,拓里乘之部居焉。余自民国壬戌岁来治县事,邑绅张君秋阳、张君任夫等,以重修县志来署商榷,邦人君子,亦佥赞同其议。夫无棣县志书,自明孝武时创修,历数百年,至清康熙间始续修之,今又二百五十余年矣,地形、物质、文化日进岁增,目存而耳食者,传之久或积渐忘之,斯固宰是邑者所当黾勉组存者也。既设局肇始,余自愧禄薄不足以助厚资,幸邑之贤俊相筹画,而竣其业。甲子县志成,余适离任居济南,邑人以余曩预是谋,问序于余,余惜闻政未久,不得竟其绩,爱述志书为用如此,后之君子其致意焉。是为序。中华民国十三年十月侯荫昌识。”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夏,民国《无棣县志》付印后,张方墀回乡暂居。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无棣县县长李凯鹏(1926年任,山西榆社县人)请张方墀到县公署做客,谈书讲经。数月后,又聘张方墀到无棣县师范讲习所(创建于1915年,所址在原希贤书院)担任国文等课目。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回乡,栖居碣石山之阴,辟地数亩,遍植树木,又拟开辟菜园,因凿井不成而废。后,以读书自娱,怡养颐和。对子侄辈,循循善诱,引为已任。循循劝导,力行不懈。溥化乡里,笃厚和睦。勉少年要自强不息,咸获桑梓敬仰赞誉,一生以俭朴好学为表率,治家本忠厚诗礼训子孙,故将“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十字,定为后代继世之序,载之谱书,承袭至今,盖有缘也。
张方墀一生蕴藏策籍,批阅典册,舌耕笔耘,著述颇富,编著有《易书周礼仪》、《春秋音注》、《周礼仪礼解注》、《六子通言》、《王涣洋五七言古体唐诗续选》、《姚姖传五七言金体唐诗续选》、《宋·洪迈万首绝句选补遗十二》《松阴之含诗文集》等,其《王氏殉难记》、《东牟先生传》、《王澹泉先生传》等载《无棣文征》。“文革”十年,张方墀生前所藏家珍、典籍史册及著述手稿等荡然无存,唯《无棣文佂》、《无棣县志》尚完整无损,为新编史志提供资征,亦为后人研习无棣历史文化提供了极为全面、宝贵的资料。“民国版《无棣县志》被山东省博物馆及山东省、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图书馆存。”(《滨州地区志·197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