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首页致富创业致富“80后”的时代与机会

时代背景下的80后

80后作为一个改革初期出生的群体,生长在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体系中,也形成了这代人特定的社会定位。

(一)金字塔的社会结构

首先,从社会结构而言,中国社会是个巨大的金字塔结构,而这个金字塔的关键位置,都是掌握在70后手里。文革造成的中国社会的巨大断层,正好被70后填补了,当70后登上历史舞台时,机会是多的,经济在快速增长,社会服务需求巨大。政府、国有企业、社会创业都有大量的机会,还有外企初入中国时的大规模扩张。70后的本科生,从来就不愁找工作。

80后迈上社会时,高校扩招,毕业生大幅增加,就业难,本科生工资长期滞涨;即使进了心仪的企业,也只能跟在70后背后默默地熬日子,理想也得服从于现实。

(二)转型期的过渡产品

其次,在思维上,80后又偏于传统。出生于社会转型初期的80后们,成长时还是会更多的认同家庭、责任等传统价值的重要性。80后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懂得考虑父母的生活与感受,却无手足与他们分担;80后又是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一代,事业的竞争是残酷的,绝对不是当年父母坐机关、吃大锅饭的速度和节奏了;总而言之,对80后而言,父母、子女、配偶都是很重要的,他们背负了很重的负担。相比之下,90后的父母有更好的社会基础,他们更加追求个性与快乐,工作不顺心可以马上辞掉,可以啃老。80后却鲜有这样的洒脱。

就像有个笑话总结的一样: 70后:有存款。

80后:有负债。 90后:有老爸!

(三)房啊房啊

最后,就像那个笑话透露的无奈:只有80后是奔波劳苦,三代人供了一套房。70后的时候,房价不高;90后的时候,父母有房;唯独80后,都被一套房拖住了步伐。

这是80后的时代,就像改革的过渡产品,过渡的一代人,思想与社会巨变下的承前启后。

80后面对的世界

人类历史在工业革命后突然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迹象,而在信息时代中,这种加速发展的节奏又被大大提高了。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中世纪那漫长的1000年,真的好像没有任何生机与变化。

中国历史,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更是完成了西方社会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从自由市场、中国式资本主义的兴起、原始积累的完成,直到今天我们的公民意识觉醒,要求法制和自由。30年前的人们,或许和今天朝鲜围墙内的人们一样无法想象这些变化。

今天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

(一)变化是最大的不变

我个人最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无人驾驶技术。2004年的时候,美国国防部悬赏200万美元,举办了第一届无人驾驶汽车挑战赛,全程228公里。最后的结果是全军覆没,最好的成绩是跑了11公里。很多计算机、脑科学家由此推论,由于开车时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处理的是海量信息,所以驾驶是在近期最不可能被计算机取代的一项活动。

很多人也猜到了,事实是: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在2010年时,已经累计安全行驶超过48万公里。换句话说,无人驾驶已经不是一个技术实现问题,而是一个技术商业化的问题!

回顾千禧年初的时光,还依稀记得大家窝在网吧里刷QQ的日子。那时候互联网还是很简单:搜狐、网易、新浪等门户们的天下。谁能想到今天的智能手机都有比那时奔三强大无数倍的计算能力和海量丰富的信息。

而这也是80后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尴尬。

(二)80后的尴尬

一方面,他们从自己生活的经验中,知道迎接变化,培养自身竞争力才是今天生存的法则;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接受父母要求安定、安稳的请求(这方面90后也有同样的尴尬)。

所以我们看到,公务员考试依然无比的火热,报考人数年年创下新高,几千人争夺一个职位已经不是新闻;垄断国企比如电力、烟草依然诱人;银行柜台也是千人疼万人爱。

这背后,福利待遇,社会地位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考量,还是稳定,或者说为了一个铁饭碗。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时代发展如此快速,不如躲进体制内,为自己的恐惧彷徨找一个避风港。

我们来一个一个戳穿这些脆弱的谎言。

不久前,听闻有人花了40万,疏通了关系,进了银行柜台。40万,大致是二线城市银行柜台4-5年的工资。4-5年收回了投资,也投入了4-5年的青春。前景如何?现在ATM网络如此强大,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强劲,从技术上说,银行前台的哪些业务是不能被新技术取代的?现在银行都已经上市,在资本市场上接受投资者的业绩考核。请问,为什么还要每个月付出那么高的薪水请人去做一些机器可以完成的事情?5年以后,我们还需不需要银行柜台是很难讲的事情。你不信?想一想无人驾驶和自动柜台服务哪个更困难?

大型国企、国家机关呢?我们不谈技术谈变化。

先说福利待遇。30年前企业就是国企,就是那么几间国企。最好的出路就是进企业,进工厂。所以那时税务局的工作很简单,待遇也不好;改革开放丰富的民营经济,发展了大量的中小企业,所以税务就显得重要的,税务工作者们都吃出了脂肪肝。电力系统也是,以前用电的也是国企,你没这么牛;现在电力是垄断行业,能源又是市场化下的稀缺资源,所以电力系统的福利待遇曾经要赶上外资了。

30年中发展起来的,30年后还是这样吗?很难说。一是政策依赖性太强,一条政策可以大幅减少灰色收入与限制福利待遇(最近不就在酝酿公务员薪酬改革了?);二是公民意识觉醒,想要通过灰色收入挣外快的风险必然会越来越大(信息渠道多样,80后90后可不是一味的顺民)。

再说铁饭碗。如果福利不能保证,至少我有个铁饭碗,可以有口饭吃吧。还真不一定。想想当时的国企改革,多少人下岗,多少人到今天都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因为没有核心技能,没有竞争力。中国从来不缺人,一旦进了体制内,千万不要出来,因为你没有了竞争力,既吃不起苦,也干不了高级活。30年前的公务员还能顺利的熬到退休,现在社会加速发展,进了体制内,能保证哪天不会垄断企业改革,公务员体系改革?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过去很简单,我们生产力水平太低,只要投入资本,买进机器,生产力就能提升,经济就能发展;现在不行了,我们要提高效率,增强管理,换句话说,就是能少雇个人就不要多雇了,能机器做的,就不需要人来做了。铁饭碗这个假设越来越不成立了,趋势不在这些人的手中。

这就是80后面对的世界,很多人说,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很纯粹。我们面对的竞争是如此激烈,大家都想要找避风港。多增长见识,保持开放的心态,看对社会发展的方向并相应地、时常地调整自己,才是王道。

谁让我们是80后呢?

判断力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

80后还是算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至少我们接受的教育绝对不是逻辑清晰,帮助人发展独立思考的。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没有现在那么透明的信息渠道。

然而80后却是处在巨变的时代,判断力才是这个时代最重要,卻最稀缺的能力。

举两个例子,都是我自身的经历。一个新一点,一个旧一点。但是一比较,发现却有些共通性。

我2003年参加高考。那个时代,最热门的专业是生物。总是有报纸、媒体、教授、学者高呼: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基因的研究、大脑认知的研究、生物制药的研究都是21世纪技术爆发的基础,而生物技术将是继信息技术之后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产业革命。于是那时的名校最高分都是生物系的,很多状元也去了生物系。

插一段自己的故事。我成绩不错,但没有那么好,学了那时也热门的通信技术。现在看看电信移动联通,都跟腾讯较着劲,在意那点点流量的费用,就知道通信、电信的日子也不好过。只是我们那时确实是考分高,工资高的时候。当然,这是我自己追潮流的一次尝试,最后我也没去找电信的工作,只是我开始知道潮流这个东西,就跟中国大妈炒黄金一样,大家都追了,就该走下坡路了。

继续说生物。那时我们大学有个专业,叫发酵工程(应该不难理解吧),好像是农学院的专业。聪明的老师们改了个名,叫生物工程。于是一跃成为我们那时状元的聚集地。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毕业的时候,只有生物系的同学每天跑进跑出找工作。我看了很悲哀,我们这代人没有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于是只能从大流,偏偏大学也喜欢这个滚滚潮流,全社会一起来把学生给坑了。

当然,很多那时生物系的学生,最后毕业找不到工作,去了房地产,后来赶上房地产业大发展,想不发财也难。

这个故事,我想说一点,就是判断力。80后的一代人,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好好学习的一代人,但是他们没有很好的职业引导,只能随大流,追热门。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很多人事业成功了,因为社会经济发展都很快。比如那些没有通过生物改变世界的同学,很多通过房地产改变了自身。那是因为房地产是上升最快的行业。这和那些学生物的同学的喜好、选择都没有关系。是潮流造就了这代人,自身选择微不足道。

可是我更愿意做一个有判断力的人,能够从最基本的现象开始,见微知著,明白社会的趋势在哪里、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两者如何结合来达成自己的职业和事业目标。这很难,却是可以学习的技能。

我用另一个最近的例子来说明。

继生物学的世纪之后,在外企入驻中国的大背景下,经管类的专业就火了,并且一直火到今天。咨询公司、投资银行是这些专业学生最好的归宿。很多工科男也拼了老命,边工作边省钱,攒钱去国外读了个MBA,回来摇身一变,终于修得正果。只是这个潮流如今是否也是热过了头?我的基本观察,就是这条路太难走了,极端的金字塔结构,人才太密集,一般人还是要三思而行。

第一,人才过于集中。举个例子,90年代初,国际投行开始亲睐MBA时,每年毕业的MBA只有5000人。2010年全球有50万MBA毕业。你看出来了吗?这叫产能过剩,学校开足马力生产学生,而学生已然是供过于求。这些MBA的目标都很明确,投资银行好的时候就去投资银行;现在科技公司最火,于是大家挤破头皮去硅谷。所以挤到哪里都是人满为患。当然,投资银行和咨询还是MBA主要的去处。

第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际投行反而少了。通过兼并、收购,这个行业越来越集中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要进越来越少的银行。于是银行的选择越来越多,他们对于毕业生就越来越强势。同时,银行、咨询又是很金字塔的结构,越往上职位越少。同一年进来的一批人中,只有寥寥几个能够爬上去,他们上去了,就要大换血,换年轻的进来,换走自己的前同事,毕竟不好指挥呀。而且大公司的培训体制那么完善,进来的都是顶尖人才,很快就能把业务接手过去了。

第三,银行的监管越来越严,竞争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毕竟是服务业,没有特别的竞争壁垒),同时科技的发展使得行业的透明度越来越高。这些都限制了利润。在利润减少的情况下,待遇自然就没有以前好。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国企蓝筹股大规模上市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中国上市这一波已经结束了,下一波还不知道在什么时候。

所以这样一想,我就基本能够认定这个行业很难让人有大的发展。我就不打算继续趟这个浑水了,果断从投行辞职创业了。

下一个趋势在哪里?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你必须自己寻找。这就是为什么判断力是如此重要而稀缺了。

80后的创业成本

说了那么多,终于引出主题。很多人也许能感觉到,其实我写了那么多,是为了说服一位很好的朋友放弃顾虑,与我一起开创一番新事业。

那么我们就来说说80后创业和创业的机会成本。(注意: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我们只是就适合创业的那部分人来谈谈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一)创业的动机

首先我们谈谈创业的动机。一句香港方言道,“工字不出头”,用在80后身上尤其正确。体制与机构内的机会特别的少,社会又发展的特别快。前人先占据了关键的岗位,又由于制度和年岁的限制,与社会的新思想和趋势脱轨。作为了解社会潮流的人,自然在各方面会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有朋友就向我抱怨,说今天银行的IT主管们还在用90年代的思维方式在看待银行的IT系统,觉得这个改动很简单,那个需求容易做。孰不知当今IT系统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当今IT的工程作业方式也不应该是原来的那套办法了。我的朋友当然很有道理为这个事情抱怨,但是他没有办法改变他的上司们的认识,他们已经不在一线拼搏好多年了。互联网的崛起已经使很多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层级分崩离析,为何不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一个新型组织?这就是80后创业的一个基本原因:金字塔型的就组织结构已经没有留有太多的机会,而新的技术和思维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优势。

你也可以一天天混日子,慢慢按资排辈往上爬,但是你的代价是核心竞争力缺失,万一这个组织被新的社会发展所改变,旧的规则不再适用,你就有可能彻底淘汰出局。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让我们越来越看到这个势头,不管是银行、电力、石油、电信都在被动的被颠覆和改变。

尤其在中国,追求稳定的保守思路还有一个特别大的风险。中国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是投资驱动的。中国的企业家特别喜欢借债发展,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实际通胀特别高,而存款利率被人为的压低了。你可以比较今天民间借贷的成本(20%-30%)与银行贷款的成本(6%)来感知实际的资金成本是如何被人为压低的。这可不是今天独有的,这是30多年来央行一贯的政策:通过将存款利率压低在实际通胀之下(负的实际存款利率),来将财富转移支付去那些借贷发展的企业中去,主要是国企。从1986年到2012年,中国的名义GDP年复合增长16.3%, 而中国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年复合增长21.1%;27年下来,名义GDP增长49.54倍,而广义货币供给增长143.94倍。钱越存越不值钱。作为80后,如果要辛苦存钱买房,是在是个越跑越慢的过程。这是在机构发展的又一个弊端。

(二)核心竞争力

其次,我们说过在一个加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而创业就是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最好途径。你要创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技术和趋势的敏感性,拼搏在第一线产生的嗅觉和你在企业大幕后面的竞争规则完全不同。市场和用户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当你了解你的用户,了解你的市场,你就会跟踪他们的变化。这种嗅觉是你判断市场方向的基础。

还有实干。在一个创业型组织中,任何官僚低效率的活动都会增加你存活的风险,必须注重在最有生产效率的活动中,这会帮助你安排你的工作和生活。

创业对于保持竞争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套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前你的工作是老板和同事安排的。你的工作是保证任务完成的出色。你的思维方式切入模式是,怎样把一颗螺丝钉的工作做的出彩,但是你不一定明白你的上司是如何评价你的工作的重要性的, 他也不会主动告诉你他安排这些工作的目的, 这等于是教会你干他的工作。但是创业不一样,你思考的方式是直观的,而且自然而然的从最有利于生意的角度出发,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从组织的发展出发。这使你自然的拥有了你老板的思维方式。

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就在这些外部内部的推动中保持更新。你是在具体、实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成长,并且你失误的代价马上就会降临在你的头上,这是创业与工作的极大不同。

(三)创业的风险和成本

再次,创业的风险真的高吗?机会成本呢?

经验积累

个人认为,创业和工作一样,都有极大的部分是有可重复性的。怎样管理团队,怎样调研市场和用户,怎样与政府打交道,怎样确保团队都向共同的目标前进。这些都是可以重复和积累经验的。哪怕你失败一次,第二次做的时候,都会自然的进步。

时间成本

创业失败一两次,不会占用你太大的人生长度。很少创业可以延续多年但是仍然保持在初创的规模。如果你做的企业5年还没有倒,但是也没起来,要不说明你已经没有创业的状态,该检讨自己是否需要继续下去。通常2-3年时间的成本,即使失败了,再回去打工找工作,其实你并没有损失太多的时间(反正打工是一辈子的事情,在乎几年的差别?)。

反而我觉得,在时间上,你是跳跃发展了。试想,创业公司再小,你的对接客户可能是大公司的高管和经理,也有最普通的用户。因而你第一线的经验是大公司幕后员工最难以接触到的。在大公司,每个人都是螺丝钉,只负责各自职责的一小部分,关键人物依赖是大公司最不愿意看到的,每个人的可替换才是好的管理方式。当你再回到公司,你自然的了解机构的设置,了解哪些工作是重要的,了解老板上司的工作安排,了解哪些事情是可以做了再请示,哪些事情是需要请示了再做。因为你的心态和眼光也将极大的不同了。在底层的一个位置,却有一双管理者的眼睛和思维,你觉得在机构的竞争中,你没有优势吗?否则在金字塔的竞争中,你与周边的同事有太大的区分么?

真正的成长

我觉得创业者最大的不同,是突破了人性追求安逸和安全的惰性,主动的寻找自己的真实价值与价值实现。心态是创业赋予的最好的礼物。你遇到挫折,遇到问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搜寻答案,这更主要是心灵的成长。待在机构中,忍受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你会患得患失,你会煎熬时间的过去,你会对生活感到无力,你会对每天的日常行程感到疏离,你会对人生感到迷惘。创业可以治好所有这些人类灵魂的病,并且还带来一份附加的大礼包:财务上的自由。

结束语

80后们,人生很短,为什么不用那么几年的时间,在你还没有子女重担,父母尚且健康自如的时候,追求一下自己的理想,尝试一下自己能跳的多高。哪怕跌落,也只是帮助你以后走的更稳。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次数:0

我来说两句 当前共有0人发表了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