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首页新闻无棣新闻水湾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近年来,我县抢抓“黄蓝”两区开发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四抓”为指导,按照“八大”工作思路,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五大经济板块”,开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水湾镇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文化强县”、“文化立县”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实施草编苇帘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以袁李杨生态采摘园为代表的绿色、有机枣业品牌,同时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有力地助推了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

做大做强苇帘加工产业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活力

  2008年,水湾镇作为全省、全市苇帘加工和苇帘营销集散地,其苇帘加工工艺被确定为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县委、县政府的引领下,该镇规划建设了刘李苇子专业交易批发市场,并通过为贫困苇帘加工户无偿提供机械、筹集资金等措施,激发起广大农村群众参与苇帘工艺品生产销售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提高这一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县及时出台了扶持、服务苇帘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为企业减压助力,并指导广大群众成立各种“苇帘专业合作社”9家,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公司+金融+保险+农户”的经营模式。苇帘工艺品加工逐步实现了电动机械化,先后开发出门帘、窗帘、餐帘、杂品四大门类3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美洲、西欧、大洋洲、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全县苇帘加工龙头企业由原来的9家发展到17家,规模企业达6家,其中海锦、旭绿等2家企业申办了自营进出口权,旭绿公司还在日本设立了办事处。苇帘工艺品生产销售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上下游原料、苇帘机、脱皮机、合线机、苇帘板、苇帘线、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水湾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全县附带从业人员5万余人,苇帘加工年营业收入超过3 亿元,出口额占全国七成。
  11月18日,县苇帘产业协会在水湾镇正式成立。苇帘产业协会章程规定,广大加工业户入会自由、退会自愿,入会后可享受会员权利和协会服务。当天,便有来自全县各地的100多名业户代表在苇帘产业协会入会仪式上签名入会。至此,做大做强苇帘工艺品加工产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使之与区域经济发展顺利对接,进而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开辟出广大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在这里成为现实。

建设冬枣生态采摘基地  精心打造中国枣乡品牌

  水湾镇素有“中国枣乡第一镇”的美誉,该镇将枣业生产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枣业二次创业”,同时,加强市场龙头建设,依托棣邓路新建了占地近100亩的金庞枣业市场,兴建大型冬枣气调库6座,保鲜库1000余座,并积极培育购销大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实施“名牌”战略,切实激发了全镇干部群众建枣园、兴枣业的热情。通过“枣业二次创业”,涌现了一大批富裕村和典型户,北齐村人均枣业收入达到1.8万元,成为“鲁北枣业第一村”;镇林业站还被评为“全国先进林业工作站”。
  我县为做大做强枣产业,打造名副其实的大枣业生产基地,实现枣业生产“提质、增收、创优”,在严抓标准化生产、搞好技术培训、引导群众科学管理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枣果品质。水湾镇把握这一契机,不断完善枣产品营销网络,让枣业从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产业优势,使其从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转变。2008年,该镇组建了袁李杨冬枣专业合作社和常店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冬枣产业由“单打独斗”到“抱团经营”的历史性转变,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市场风险。袁李杨冬枣生态采摘基地的“雪翠”牌冬枣已于2009年在国家农业部成功注册,并且“雪翠”冬枣在今年的3月份被农业部评为“无公害绿色食品”。
  袁李杨冬枣生态采摘基地所有枣树实行规范化管理,挂满枝头的鲜枣凭借有机、绿色的优良品质,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为我县打造“中国枣乡”知名品牌占得先机。前往该基地采摘冬枣,成为我县“国民休闲汇”活动的一部分,并被纳入我县旅游规划景点线路。今年全镇枣园面积发展到8万亩,其中金丝小枣2万亩、冬枣6万亩,年产优质无公害冬枣1.3亿斤,小枣2600万斤,实现枣业产值2.4亿元,农民人均枣收入达6000元。今年全镇共接待游客超过了3万人,比去年增长了25%。

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乡村文明进程

  依托全镇的优势产业如苇帘加工、冬枣无公害化管理、pp篮编织、小五金加工、草编等,每年培训农民8000人次以上,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找到了新途径。该镇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社会文化先进单位”,镇派出所连续5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机关”,涌现出了北关村、后徐村和东吴家庙等省、市级文明村。
  近年来,该镇挖掘整理区域资源优势,对苇帘、狮包、草编及根雕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切实发挥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的作用,广泛开展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积极发展群众文娱团体,提升全民政治、文化、精神素质。目前全镇有自发组织的狮包、戏剧等业余群众文娱团体4个,已经成为广大农村群众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该镇各村文化活动室都至少配备两名专兼职管理和服务人员,聘请专家、科技干部、种养能手、教师等担任专业指导,定期开展各类宣传、培训和文体娱乐活动,不断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马荣振 王希鹏)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次数:0

我来说两句 当前共有0人发表了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