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山东滨州,无棣铁路学校数百学生齐聚一堂,自己动手包水饺,感悟生活,感恩父母。当日,该校餐饮公司组织数百名学生分组包饺子,相互比拼,让每个学生参与从包饺子到煮熟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感悟生活、珍惜生活,感恩父母的辛苦与付出、感谢社会的给予与关爱。
图为山东无棣铁路学校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鸡蛋步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又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最迟在明代已经出现。据《酌中志》载,明代宫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出门吃饺子是盼团圆的意思,取平安团圆之意,也含有希望早日归来之意。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
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是中华美食的代表。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时候,更是在三十晚上必备的美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饺子馅主要分肉馅、素馅、荤素馅,买回来的肉馅做之前要先加少量水拌一下,然后加入葱花,姜末,花椒面或五香粉,味精,盐,少量酱油,料酒之类的,不嫌腻的话还可以加些植物油,但如果肉馅够肥,就可以省了,之后朝一个方向搅拌均匀,后调节咸淡,还可以加香油,搅好的肉馅稍放一会儿就可以包饺子了。
用饺子来做宴席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当时,都城长安是唐朝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太平盛世之中,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唐代长安城里盛行一种高等级的宴席,叫做“烧尾宴”,这是朝廷大臣官位提升后,进献给皇帝的丰盛的大餐。我们在发现的一份唐代保存到今天的“烧尾宴”的食单里面,这个食单就是相当于今天的菜谱、在这个里面,就发现有一道叫做“二十四气馄饨”。就是根据二十四个节气,来包成不同形状、不同内容的、这样的饺子。所以我们认为,今天的饺子宴可能是在唐代已经有了它的雏形。
图为山东无棣铁路学校学生在享受自己包制的水饺,感悟生活的艰辛、体会父母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