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的县城曾建在如今的一个乡镇——信阳乡
2009-11-10 21:57:57 作者:杜秀峰 来源: 浏览次数: 评论 0 条
我所说的老城是指无棣的古县城。因为志书里有这样的记载:无棣的县城曾建在如今的一个乡镇——信阳乡。我在广阔无垠的田野里极目张望,在现实的空间里揣摩着老城的模样。因为在这个乡的西北部有些村子的名字仍旧与城有关联。如:姬家花园、东王花园、西王花园、城角等。我尚不知当初选县城城址的那个人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一定也有为皇家选择宫殿建所的神圣与庄严的感觉吧!在古时风水兴盛的岁月里,人们即寄希望于福寿永昌的愿望愈加的强烈。
我是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来古县城遗址的。太阳斜挂在河对岸的树梢上,一副略显疲惫的样子。太阳光芒跌落在德惠新河的冰层上,跳跃几下就滚落到岸边的枯草丛里去了,几根稀疏的蒹葭孤孤单单被冰冻在宽漫的河道里。蓦地,我心中萌生出这样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种沧桑感在心底的深处升腾起来。
据资料记载:无棣县自586年(隋开皇六年)建县至今,历经一千四百多年,其间共建县城三座。其中一座就建在信阳。
那是1064年(北宋治平元年)的事情了。无棣县迁治保顺军城,具体位置就在无棣县信阳乡城角村西,阎家花园村南。成为无棣县第二座县城。1203年(金泰和三年)废保顺军,保顺镇升为县级镇。1265年,无棣县被忽必烈占领,实行东西分治,均称“无棣县”,西无棣县(沧州无棣县),即今庆云县;东无棣县(棣州无棣县),即今无棣县。西无棣县徙治隋唐无棣城,东无棣县治仍居保顺军城。保顺军城历经北宋后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前到成为东无棣县治所,直至元末,历时231年。
据考证,史上县城的建设,那是相当大的动作。足见信阳在那个时代位置之重要的。我生性好奇,一直惦念能有机会到那个古城曾经矗立的地方看看。终于有了一次机会,我骑着借来的一辆自行车,开始了我的寻古之旅。经人指点一路寻来,呈现在我的眼前的是一片非常大的开阔地,足有100多亩。东面北面是密集的村庄,南面连着茂密的树林,西面紧挨一条大河即德惠新河。据说在以后人们在开凿大河的时候,河道占了半个城池。现在的遗址已经只有原来的很小一部分了。我按照志书的记载位置,找到了古城的遗址。从闫家花园村的一条小路向南行即进入古县城的县衙大道了。小路曲曲弯弯,我仿佛穿行在古城窄窄的小胡同里,隐隐约约听到四周传来生意人的叫卖声和县官升堂办公的鼓声…….麦禾在寒风里蜷缩着身躯,高低纵横的田埂把泛着绿意的麦田切割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口子图案。我在一个田埂的下面捡到一块非常完整的大青砖,有我们现在的两块红砖大小,只是较薄些。我四下搜寻,见到人们灌溉用的一个砖井。发现砖井全部是用这种青砖砌成的,与我路过城角村见到一样。只是那里的人们用来砌了大门楼或者垒了猪圈、院墙。听人讲,在大跃进的时候,人们在这个地方扒出了好多的大青砖,都用到兴建水利工地上去了。我端详着手里的青砖,猜想着它的年代。我想在几百年之前,这里定是楼台殿阁云集所在,车水马龙,一座繁华的城市。然而岁月萧瑟,只留下阔野里的飒飒风声。走到一个较高的土坎上,我向西折沿着长河的堤坝走到河边。流水已经被厚厚的冰层覆盖住了。枯黄的蒹葭在寒风抖动着身躯,在河岸边的背风处还残存着厚厚的积雪。河沿与河堤的脊背上有农民未曾砍掉的玉米秸,站在那里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过客。河堤上有大片的树林,一辆红的摩托车横在林子的外面,林子的深处一对青年男女相拥着忘情的接吻,全然不顾有人走近。我在宽宽的河床上停下来脚步,望着河对岸袅袅升腾的炊烟,炊烟在树梢上稍稍停留一下就很快的弥漫着散开了。
实际上,我的住所与老城并不远。来这个地方工作六年多了,一直想去老城看看。问题是询问了许多人,大家都说不清楚的,还用那样的眼神看我。的确,我是好事者。但我清楚,自己不是惹事生非的人。文人有自己的道德行为底线,尽管自己是个小小文人。我的写作灵感大多来自自己的笔触击心灵的深处那最软的部位,让已经麻木的神经鲜活灵动起来。正是这样的原因,促使我把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所依附的这块土地上生发的事情用笔记录与发掘出来,以此证明我们曾在这块土地上真实地生存过。
2009年1月22日初稿
2009年10月17日
下午1点10分修改于信阳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