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首页无棣旅游旅游景点一座2000多年的汉代城池遗址,见证沧海桑田
明朝文人陈继儒在其美文《游唤序》中说,名山大川,特地水二大中之一隅。其旋转生灭,多赖风轮。风轮何在?则文人才子之笔是也。又言,大抵山川,有借人而发,又无口借人而言。说的是好风景需要传播的意思。而成风景、成故事、成传奇者皆与名人、名山、奇水密不可分。一篇《岳阳楼记》让我们记住了范仲淹;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流浪闻莺,让我们记住了苏子瞻、白居易;江南才子的文墨让我们记住了钱塘苏小小、秦淮河之李香君。无棣的信阳古城亦是这样。所不同的是在这里,处处透露一股阳刚之气和浩然的雄风。那个被汉高祖刘邦称之为,帅百万之众,攻必取战必胜的人杰,大将军、淮阴侯韩信有干系,而声名远扬。

据《山东通志》记载:信阳古时称“信城”,俗名“小安城”“歇鞍城”.城因汉大将军韩信所筑,且位居萧米河(亦称小米河)之阳,而得其名。城居海滨险要之地,环周3公里有余,城内三村成鼎,外形如靴,昔年韩信伐齐至此与齐楚联军对垒,为激励将士杀敌立功,韩信下令仿照靴子的样子修城,形如馨折而缺西南。有“靴踢长安”之谓,表明其横扫三秦,攻克长安的雄心。

康熙十七年修编的《山东通志》载:无棣县信阳乡因境内有信阳古城遗址而得名,为历代军事、政治、交通重镇。西汉时为阳信县城所在地。也就是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建阳信县,为阳信县治,足见其地图昭著。被归为无棣旧八大景观之一,称之为“汉垒盘旋”。历代文人贤达有诗词吟咏:“层垒有堪国土颓,空留断戍阅年华;干戈此日销沈久,桃李春风尽是花。”(作者,李异,清朝人士)

明嘉靖举人孙重光,写有《汉城俯瞰》,诗云:

平原北望郁峥嵘,古垒犹传大将名。

 

把酒几伤兴废事,凭栏不尽古今情。

千年戎马雄图散,百尺登临壮眼明。

对此令人倍惆怅,秋风禾黍晚云横。

 

明朝吏部尚书杨巍,其《秋日登无棣古城呈谷司马》诗云:

草色萧然遍野城,高秋登眺雍门情。

丘墟那夏论前代,变换真堪笑此生。

魏豹坟边四履尽,淮阴垒外九河平。

古今俯仰元超忽,底事犹耽世上名。

孙重光、杨巍两位无棣籍的文人的怀古凭吊诗篇,缅怀的就是淮阴侯韩信及魏王豹。

如同《北京人文》里讲的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一样,无棣亦是先有古信阳后有无棣城。

无棣,是太公赐履之地,地处九河之域、兖冀之界,素有“冀鲁枢纽”、“齐燕要津”之称。春秋以降,无棣成为军事要地,在此留下了众多旧垒、古丘。《春秋左氏传》记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无棣邑为春秋齐国北鄙,时含今河北孟村、盐山、海兴,山东乐陵、商河、庆云、阳信、惠民、无棣等区域或部分;春秋无棣邑城,在孟村、盐山一带。《海丰县志》⑴(清康熙九年版)载,无棣“介燕齐之间,三代而后,疆场多兵戈之役,即邑北数垒,各据地势,盘基角胜,可想见当年所有事也”。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也有无棣“九河之会,五垒之居”的记载。

这些旧垒、古丘至今颓壁残垣,千载不泯,其中,信阳古城和郭莱仪古墓两处汉代古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只要你稍一留心就会发现无棣县的信阳乡还有一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有信阳城、乡之称谓,而无信阳村之冠名,个中缘由不得而知。

在这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热土上。古信阳堪称无棣县凝固之历史。据统计,无棣县仅有的两处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皆在信阳。“汉垒盘旋”便是一部阅不尽的奇书。一首悠悠千载的诗,一幅立体的画。请让我们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走近她的身旁。

如今的古城遗址位于今无棣县城北7公里处的信阳乡政府驻地,尚存城垣残迹130余步,高处7-8米,低处2-3米;最宽处25步,窄处2-3步。(我亦亲自步量)

第一次触摸到这个迤俪千年的梦是我在1996年的那次润笔之行。那是与市新闻出版局《校园文艺》编辑部的领导一道,采写信阳中心小学严谨治校的文章。没想到七年之后,我竟入主这所小学,成为学校中的一员。于是,我有了更多的理由来凭吊这积淀丰厚的古垒胜迹。

由信阳乡政府向西南二华里及至古汉垒。从整体上看,为西南西北走势,沿其延伸线望去,分别托靴脸(现在的如意村)、环谢家、围车里三村。(皆村名)

我是在初夏的一个将至黄昏的时侯来凭吊这座古迹的。正值小麦灌浆时节,油菜花开得耀眼且灿烂。放眼望取,但见碧绿的麦禾簇拥出一段古堡似的城墙巍巍站立在斜阳里,遍身涂满了太阳色彩,由淡变浓任其演绎着炽热的情感。站在古老的汉垒前,屏息凝视这残缺不全的古垒,我仿佛看见一部千年的历史画卷就活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令我肃然的起敬。我的目光犹如电视的特写镜头,在缓缓的阅读着每一个细节。从东、南方向审视,极易让你的产生异样的感觉,那份苍凉、旷古隔世的感动猛烈的撞击着你的心扉。若不是周围翠色欲滴绿色的提醒,你一定会觉得自己走进了丝绸之路上的古楼兰国,在瞻仰品味那岁月留下的那份诗意。

她的南面就是那条古运粮河——小米河。站在古小米河的岸边,回望这段城墙你仿佛看到一条巨鳄窥视东南,尾摇西北卧在海一样的原野里,凛凛的威风。悠悠千载,这是大自然的造化,才成就这一番今古奇观。

我用手抚磨着夯迹斑斑,满目怆空的残墙断垣,仰脸向顶上望去,只见一棵棵酸枣树在被雨水冲刷成沟壑的墙体处钻出来。枝繁叶茂,粗粗的根直贯墙的根基,又发出新枝,极富情趣。我给他贯名母子树。从坍塌的城墙断面看墙体主要是有沙、土、石灰夯实而成。我用手丈量了一下,每隔25-30公分就夯实镇压一次,也就是运上20-30公分厚的土层就有一次的反复夯实与镇压。从建筑学的角度是非常符合建筑原理的。早在两千年前,那天地原始洪荒的岁月里,人们的生产力水平那样的低下,靠手拉肩抗,在空旷的原野上筑起一座丰碑,该是多么悲壮的举动呀。我将脸贴在古老的墙体上,似乎倾听到了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诉说。任凭城土染遍了我的脸颊,一股激情令我血脉奋涨,让我独自享受那份久远的感动。我蓦然觉得自己变的轻飘起来,自己出生无棣,生长在无棣,到现在才觉得自己对这片土地竟如此的陌生,心上从没有这种沉重的的意识。觉得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仅仅凭借来自书本资料上的只言片语。蓦的,顿生出许多的悲哀来,站在她的面前,我只能是崇敬与景仰,我纵有千言万语,我还能说什么呀?我又能说出什么呢?

在城墙的北侧那长满野草的墙体下踯躅徘徊。蓦的,我从一处坍塌了的墙体下依稀见到有铜锈斑驳的迹痕,我喜出望外,用一瓦片,轻轻划开土层,一枚铜币样的东西裸露出来,我小心翼翼的磨去锈斑,可惜已呈“明月”半轮。令人欣慰的是能清楚看出它的轮廓。这枚古币为圆形,中间呈方孔,古币之左侧写一篆文“泉”右侧已腐蚀掉。后经古玩专家考证,为东汉王莽所铸“货泉”古币。由此推断古垒必汉垒无疑。朋友得知纷前往贺之,我亦暗喜,甚觉收获非浅。

我攀登上城墙的顶部,举目环顾,顿生出许多的感慨来。李太白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我蓦然觉得,此刻应该由关西大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最最的合适了。心胸珍藏的陈子昂的诗句脱口而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想那淮阴侯于空阔之原野,腾空筑起高达数丈,阔驱八乘的要塞,居海滨之险要,凭萧米河(亦称小米河)之天险,外形如靴,城括三庄,构成鼎之势,易守难攻。,是时千里沃野扼镇要塞上旌旗猎猎,将士披甲执锐镇守三门(专家考证有城墙上东南、正东、正西三门,上筑巍峨壮观的城楼),雄视四方,八面威风,何等的壮观。站在城楼上,南眺萧,但见微行水上,若罗纹纸,舳舻穿梭,危樯帆影恰似白云朵朵,悠悠飘至。我深深折服于淮阴侯的大略雄才。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得精彩:兵“出陈仓、定三秦、缚魏豹、斩陈余、捉赵王、斩龙且,围垓下,奠定汉室一统”。我说,淮阴侯的精彩,同样亦是我信阳三万二千人民的精彩。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放眼脚下这块多情的土地,冲天而起的速生杨,把古城墙内外的原野分割成棋盘似的模样,一片碧绿、一片金黄(黄的油菜花、绿的麦禾)一抹裙带(小米河)的装点下的平原的分外妖娆。远处,农人们或在嫁接冬枣、间或释放出塑料薄膜下的青苗。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农舍露红专赤瓦的一角,炊烟袅袅似纱似雾,萦绕在绿树的梢头。街头传来女人呼儿回家的声音,嘟嘟的小三轮在绿色彩里快乐的游走。清爽的风儿飘过来了,温馨的感觉悠然升起在心头。小米河自西向东流缓缓淌着,青青绿水,把天地的界线划分的泾渭分明。夕阳把整条河染成了金色,岸边是一位老者蹲在那里,悠闲的吸着旱烟,旁边有几只羊。啃着青青的草儿,三两只小羊羔撒着欢的奔跑,嬉戏.......正所谓: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好一幅平宁静与祥和田园风景图画!

这是一片神奇极开发研究价值的土地。但以信阳为腹地的汉代古遗址,组合完整,乃旷世之罕见。她南有龙且,北有广武坟、西有魏王豹古墓。建国初年,在当地发现“齐王外传(手抄本)”可惜文革期间付之一炬。曾出土战国“齐法化”刀币,及秦汉时期铜剑、剪簇、陶器、古币等文物。在此出土的青铜剑(虎纹),现被收藏于北京博物院青铜馆。(令人惋惜的是原标签因故丢失,无法佐证为我信阳出土文物)

早在1987年原滨州市文物普查组就对此进行了全面考察,从城体格局,构筑方法,城土中夹沙陶片等方面进行测定,该城筑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信城蠡测》一文记述的“据熟知无棣掌故的耆老宿儒说,城的内匝9里,外围12里”及《黄河三角洲古文化遗存研究》一书记载的“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约为1400米,总面积约有200万平方米”相符。信阳古城历千年风雨侵蚀,依旧巍峨屹立,直至抗日战争时期,还庇护周围村庄的百姓。虽遭战火破坏,“整个城墙解放初期还很完整,高一般在10米以上,底部宽大约15米。惟有南城墙和北城墙西段最高大雄伟,高约15米,底宽在25米以上。”

信阳古城内分大、小两城,小城居大城西北隅,两城用内城墙相隔。

  康熙九年《海丰县志》卷首有清代画家、钱塘人士费而奇所绘“无棣八景”图,其“汉垒盘旋”勾勒出了古城城墙、城门及村落建筑。古城共有六门:北门两个,门里为车里村,“车里村明初立村,因村位于信阳城里,取名城里村,后演变为车里。”西门一个,门里一村,原名靴脸,后改称如意村,“明初立村,位于城西南‘靴脸’处,故名。后人认为‘靴脸’二字不雅,1939年更名如意。”东门一个,门里有一谢家村,“西汉时期,此村位于信阳城里,原称信阳城东门里小张家。明初谢氏迁此,人丁兴旺,张姓衰落,故更名为谢家。”城内一条主要东西街道连接东、西城门。西南城墙向内凹处和南城墙各有一城门。

现大城内村与村之间的连接道路、各村内主要街道,依旧保留有原古城街巷的痕迹。小城也称内城,是官府署衙所在地,后成为信阳乡政府驻地,还有粮所、供销社、邮政所、农行等部门。从地表遗迹和街道走向看,小城可能有东、南两个城门,与在城相通。

信阳古城的始建年代,据现存的部分城墙考证,其筑造方法是采用‘板筑法’”。“现在,从残存的城墙两侧,仍能清晰地看到一排排直径0.15米左右的柱洞(绳索)遗迹以及层层板筑形成的层厚0.2米左右的夯土层。这种筑造工艺,最早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流行于战国时期。从残存的城墙夯土层观察,其间所包含的遗物,陶器残片均为早于西汉初年之前的典型器物残片。”另外,古城遗址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和齐国“齐法化”刀币。信阳古城,城郭俱全,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城邑中,是规模较大的,也足以证明其在当时军事战略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西汉时的县邑更没有必要建如此规模的坚固城池。信阳古城东南周边,还发现了不少战国时期的具有齐文化特征的古遗址。在今阳信西北村战国墓中,清理发掘出了高规格的随葬物品;在今沾化西堼遗址出土了一件战国青铜戈,等等。春秋战国信阳古城处于齐国的前沿阵地,汉初置阳信县后,成为县治,也由屯兵备防的军事用途,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才有了古城内大量、丰富的西汉文化遗物。

  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无棣县人民政府在其侧,镌文刻石“信阳古城遗址”立碑以昭后人。

如椽巨笔书写的历史,似浩瀚的沧海波浪汹涌,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使我泱泱中华文明延续、光大。

美哉——信阳!壮哉——信阳!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次数:394

我来说两句 当前共有0人发表了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