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盐场,现在位
于无棣县佘家巷乡石家
庙村的位置,面积60
00平方米,现今已改
建为民房,遗址依稀可
辨。公署大门石狮、门
墩尚存。据村中老人讲
,公署大门朝东,宽6
米以上,门前两侧置石
狮,门上终年红灯高挂
,甚为壮观,大门内右
侧为公署总客房,方砖
铺地,摆设讲究,客房
两侧建有房舍百余间,
为税警及各地盐商办公
、住宿处。永利场,宋
代置,是盐务管理机构
。
据《无棣县盐业志》 载:“宋代盐场场址逐渐固定,县境东部建永利盐场,场署设在辛集(按,1945年10月调入沾化县,今名南集),灶户散布秦口河两岸。”
“永利场已具规模,有出土石碑可” 。 1978年,在永利盐场区域内还出土了宋代的煮盐锅。永利盐场一直延续到1937年日军侵华才被废毁 。
至今,附近仍有保留着“灶户信”、“灶户张” 等,以灶户(盐民)聚集而命名的“专业”村落名称。自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国家给盐民专门立籍,称为“灶户” 。所谓灶户就是盐民。
稍北,即碣石山以东,是“月明沽煮盐之所” 。
据《盐山县志》P108 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698年),以县境东南有一座山名盐山,以山名改高城县为盐山县。盐山(今山东省无棣县境内碣石山),古称碣石山,春秋时改称无棣山,山下有月明沽产盐,山腰建有盐神庙,魏晋时改称盐山,唐宋称马谷山” 。 《魏书 .地形》也记载,无棣“有盐山神祠”。关于盐神庙的记载,这在史书上是绝无仅有的。当时盐业之盛可见一斑。
宋代人乐史的《寰宇记》中也记载:“月明沽,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煮盐之所也” , 《山东通志》 载:“月明沽,在海丰县(今无棣县)东北” 。说明无棣自古以来就是国家重要的产盐盛地。
在宋代,食盐实行国家专卖,盐税是国库的主要收入。北宋建隆二年(961)法定“贩运私盐达10斤,售土盐3斤者坐死” ,次年改为“贩私盐30斤,售土盐10斤者坐死” 。这还是比较“宽大”的法条,后汉天福十二年(947)法定,“贩运私盐者,不论斤两,均处极刑” 。北宋时期,整个河北路的盐最高年产量为21000余石。可见,当时的食盐是非常紧俏的物资。盐业收入是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这就必然需要军队加以保障。
根据有关资料,宋代官府的俸禄、军饷只发放一部分“现金”,另一部分发放实物。对军队则划拨一部分盐作军饷,军队通过与民间的售盐交易获得的资金作津贴。
1265年山东盐场19处,永利场为其一。1668年清政府为强化海上缉私,先后为盐场配备武装力量,将武定营守备移驻佘家港,置守备1名,外围、把总2名。1724年山东巡抚陈世馆拨马兵20名,步兵60名驻扎佘家港,专司缉私。
1728年永利场设立官盐坨,将灶户所产之盐全部运于坨内,派兵看守。1912年由于黄河泛滥,永利场公署由新集迁驻石家庙村,1913年场公署改为场务所,大使改称场知事,同年增设水陆盐巡,1914年恢复场公署,场知事改称场长,机构分为行政、缉私、稽核三部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驻扎在石家庙永利场的场务人员相继南逃。永利场失管,出现乱盐园子事件,随废。
最早,日本人占据永利盐场的邻村——牛王庄,在那里设有堡垒,现在还存在遗址。当时,盐园子有自己的武装,日本人经常派人去收取各种徭役。后来乡亲们受不了这种压榨大多闯关东去了,盐园子的当家人李明三为了保住祖宗留下的基业就没有走,继续经营。再后来日本人的一个军官抓走了李明山的女儿,家里着急了,事情没过多久,在村外不远的地方发现了她的尸体。李明三召集一伙人偷偷的将日本军官杀了。
据说,李明三是当地的武林高手。这件事发生后,日本人当然不肯罢休了。聚集了当地的汉奸到盐园子杀人放火,李明三没有死,带着手下的一些人跑了 。后来就是关于李明三的一些传奇故事,有人说李明三驾着一辆大车,手持一把钢鞭,见日本人就杀,有人说李明三投了八路,也有人说投靠了国民党。传说最多的还是李明三占山为王去了,不过从来不骚扰老百姓。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次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