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首页无棣魅力无棣鲁北大鼓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由无棣县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鲁北大鼓,在济南通过了省文化厅的审核,正式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无棣县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标志着无棣县该项工作的新突破,也为下一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无棣记者)


鲁北大鼓创始于民国年间,由信阳乡谢家村说书艺人谢宝华根据鲁北民间传说融合地方土语唱腔所创。因祖上贫困,谢宝华长期过着卖艺为生的流浪生活,他九岁随父学竹板,后学大鼓书,谢宝华天资聪颖,嗓音高昂浑厚,十二岁便能自弹自演自己改编的《鞭打芦花记》、《朱元璋放牛》、《黑驴段》、《火焰山》、《猪八戒拱地》等书段,并将此曲艺称为鲁北大鼓书,乡间普遍都有“十二红”之说,鲁北大鼓以地方土语和民间小调为基础,随后自成一腔,腔调响亮清脆,夜晚能听三里地远,腔调唱词在民间广泛传唱,是广泛流传于山东北部、河北南部民间的曲艺唱腔,年年到胡集书会竞技献艺。

  鲁北大鼓属于小鼓定点、月板、三弦、坠琴伴奏长腔说唱形式,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版、流水板和四板等。唱词分三字、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唱腔通常随板点起唱,尾字后拉长音,尾音均为“5”,期间各种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为高潮唱腔,也是剧情段落结尾板式。演唱前一般先来一段剧情道白,简述主要剧情内容,俏皮话、方言土话从中穿插,吸引听众注意力,俗称“拴包袱”,也叫“吊胃口”,末了惊堂木一拍,演唱开始。

  鲁北大鼓以唱见长,表演朴实,诙谐幽默,故事性、说唱性较强,主要演唱一些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为内容的故事剧和根据形势工作需要自编的小段,如《鞭打芦花记》、《双秃闹房》、《罗成算卦》、《朱元璋放牛》、《傻子走亲》、《红月娥做梦》、《朱卖臣休妻》、《金陵府》、《乌龙传》、《斗争孙烧鸡》、《雪夜救亲人》等,剧中人物多出现一些令人心酸的哭腔和令人发笑的语言,让人在轻松中受到教育,它的表演特点是细致、幽默、轻松,尾音冗长,给人以享受感。表演者善于将风俗习惯、待人接物礼节、纺线、做鞋、推土、挖沟等劳动场面艺术性地表演出来,对观众和听众极具吸引力。

  1950年,乐陵县名震鲁北的西河大鼓老艺人左金魁到无棣赶会说书时,与谢宝华相遇,两家相距十二米,隔街“设擂”赛艺,“大战”三昼夜,最后以“棋逢对手”言和,二十二岁的谢宝华从此一鸣惊人。

  建国后,在党的文艺思想指引下,谢宝华开始说新唱新,自编自演了《张大娘诉苦》、《张开明献地》、《斗争孙烧鸡》、《雪夜救亲人》等书段,演出了宣传计划生育、破除封建迷信、科学种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新人新事书段四百多个。其中《爆破挑河》获1959年山东省曲艺会演创作、演出二等奖,《如此多情》、《大老高揭榜》、《送马》获1982年和1984年惠民地区曲艺会演演出一等奖。

  1959年,谢宝华被吸收为中国曲艺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并先后担任县鼓书院院长、曲艺队队长。“文革”后,在党的关怀下,谢宝华被重新吸收为省曲协会员,被选为地区曲协理事。谢宝华收徒四十多人,其中张宝亭、孙文义、刘振国、杨文芝等均已成名,晚年重点培养侄子谢洪岗、次子谢洪印为传承人。

  多年来,谢宝华及其弟子走遍周围十几个县的乡村演出,八十年代初达到高峰,特别是在无棣县、庆云县、海兴县的乡镇村,每逢节庆,村村争着邀请,书迷如痴如醉,迷恋者达十几万众,形成独具地方唱腔特色的曲艺形式。1995年谢宝华去世后因多种原因停演。

  今年,信阳乡党委、政府从保护传统文化,挖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投巨资对鲁北大鼓存世资料进行了搜集挖掘整理,并从天津、河北、德州等地请回已经停演20多年的谢宝华传承弟子,经过连续几个月的抢救式复唱排练,几近失传的艺术瑰宝得以重放光彩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次数:0

我来说两句 当前共有0人发表了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