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码头村村级组织班子缘何如此稳定
2009-09-12 10:13:51 作者:见内容 来源: 浏览次数: 评论 0 条
滨州无棣有座碣石山,碣石山下有个大吴码头村,这个村里有些事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村支书吴炳国从1998年上任,每次换届都高票当选;63岁的村委会主任吴臣义连续担任村干部38年;68岁的吴荣泰当了51年的村委会会
滨州无棣有座碣石山,碣石山下有个大吴码头村,这个村里有些事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村支书吴炳国从1998年上任,每次换届都高票当选;63岁的村委会主任吴臣义连续担任村干部38年;68岁的吴荣泰当了51年的村委会会计。因为年龄原因,几位老干部多次提出退出村班子,可村民们就是不答应。
在一些地方村级组织班子不稳,人员变动频繁的时候,大吴码头村缘何又是另一番景象?
一位老村官的24本笔记本
8月26日,记者在大吴码头村村委会见到了吴臣义,这位老村干部高且瘦,但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为让记者看个明白,他把自己的工作记录本摆了满满一桌,有的是上世纪70年代通行的“小红本”,一些已经破旧了,也被小心翼翼地粘好。仔细一数,总共24本。吴臣义介绍说,上面记录的,是大吴码头村从70年代末至今的大事小情,这些都是村里民主议政的内容。
吴臣义是从村里首任“大队长”吴克信手里接过这个任务的,吴克信1962年从部队转业回乡干起村官,就把每次民主商讨村里事务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大到村民宅基地的分配,小到一分一厘的开销,都记得清清楚楚。
碣石山镇党委副书记王忠民说,这些记录浓缩了大吴码头60年来坚持民主议政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这个村坚持事事有商量,处处有监督,让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参与到村务管理中来,并且赋予他们监督权甚至否决权,村里的大小决策必须经过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同意才能实行。
大吴码头村民主议政60年,期间经历了3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村里的贫协委员会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文革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村里成立了理财小组,对村务决策、财务开支实施监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村里成立了农民议事会,大小事情都由村两委班子提请议事会商量。
一位老会计的51年管家史
与吴臣义一样,68岁的吴荣泰老人也是大吴码头村的元老,从1958年起,他前后担当“大管家”51年。村委会资料室里,有三个大铁橱子,里面整整齐齐摆满了村里从1963年到现在的账本,都是经吴荣泰之手记录的。他告诉记者,村里每一笔账都在这里,而且清清楚楚,想查什么很方便。
农村班子的威信不高,很多是因为财务支出存在问题。村委会主任吴臣义对记者说,大吴码头村村干部威信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账目清楚、公开透明,只有经济不乱,稳定才有基础。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吴码头村就在经济上实行“三权分立”:有权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账,管账的不碰钱。在保留的这些账本上,上级几十年来划拨的每一笔救济款、救济粮的分配、使用情况,都有案可查。就连1951年实行第一次土地改革时的房屋土地所有权证保存得还相当完整。村里任何一处房屋、一块耕地当时的权属、大小等都一清二楚,土地面积竟然精确到“毫”(一毫相当于一亩的千分之一)。
要说集体财务的事,最大的得算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集体1981年“分队”。村里有1700来口人,要把村集体的牲口、农具、粮食等物资分开,而让村民没有意见,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大吴码头村不但分开了,而且分得人人满意。
干部威信与制度建设
吴臣义和吴荣泰都已经过了“耳顺之年”,大吴码头村几位老干部却迟迟“退不下来”,仍然为村民所推举,为村里的管理自治出力。民心如镜,老百姓的判断最朴素,也最公正——
—新中国60年里,大吴码头村没有出现一起村民因纠纷对簿公堂的事件,没有出现一例村民与村干部矛盾激化的问题,村集体先后荣获“省级明星村”、“省级科技工作先进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个普通村庄,历经60年风雨始终保持和谐,的确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楚成亚认为,这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制度:一是民主议政,保障了决策在村民心目中的合法性;二是村务公开,减少了村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三是规范的财务制度,通过“分权”有效预防了村干部的贪污腐败。其中,最重要的是真真切切的民主议政。记者 兰传斌 王福录 通讯员 邢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