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古城墙走——信阳怀古
2009-09-10 23:20:47 作者:杜秀峰 来源: 浏览次数: 评论 0 条
徜徉在滋养诗心的地方
徜徉在滋养诗心的地方
——李之仪故里散记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我相思意。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史书记载:李之仪(1038年——1117年)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等。
小时侯,与父亲乘车去县城,途径一个叫通判的地方。一块很小很小的站牌立在树丛里是那么的不起眼,一晃而过。记得父亲告诉我,因为古时候,这个地方出了个李通判,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官职称谓,命名了地名。父亲早年就读无棣县一中,在我眼里是挺有学问的。从他那里我知道了:无棣县因讳明朝皇帝之名又称作“海丰”。无棣人杰地灵,人文璀璨,北宋词人李之纯、李之仪的故里就在信阳古城。如今,路边的这个站牌早已取消,也许是因为小的缘故吧。可我却牢牢地用心记住了。谁料想,就那一次的怦然心动,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粒崇尚诗人的种子。
时光荏苒,春秋更迭。二十几年后,因工作需要,我调至信阳古城。于诗人886年之后,踏上这块曾滋养一颗伟大诗心的热土。当书写“通判”两字的村名标志牌再一次扑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被深深地被震撼了。我想,这是唤醒我二十年前那颗善与爱童心的空灵之光,只有这至纯至美心与心的碰撞,才激起如此美丽的情感涟漪。于是乎,在上班后的一个秋季的黄昏,我徜徉在了诗人的故里。
眼前是青翠翠的庄稼,路旁果园里的苹果攀满了枝头。红砖赤瓦的院落里凉晒着紫红色的金丝小枣,屋顶上平铺着金灿灿的玉米轴,三三两两的云雀嬉戏于房脊与树枝之间。整座村庄被一片静谧详和的田园气息萦绕着。
询问一位老者,他指着眼前的村庄无不自豪的对我说,通判村原来叫李家庄,因古时候出了通判,后改成今名。现在通判分成通一、通二两个村,村里李姓大都是李氏的后人。只是前几年,有人曾查阅李氏家族的谱书,未见记录李之仪的只言片语。我听了并不感到失望。因为我深知,无棣隶属边塞,战乱纷迭,加之文化大革命的洗礼,那些陈迹早已化做云烟片片。我此行目的是找一找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让自己的心灵与久远的传说对话。因为,我是一个对诗词情由独钟的人。我正想请教一下诗人潜词造句的本领。愿在心中描摹诗人——这位无棣老乡的形象,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就像等待诗人下班一样的从容与随意。于是我走来了。沿着柏油铺就的乡间街道。
《无棣人文》序言中说,北宋李之仪,文比苏秦,书若米黄,翰苑巨擎,一代宗师;这是对我们无棣桑梓对他的褒奖呀,是对诗人的崇敬啊。哲人说,一个崇尚文化的民族是有出息的民族。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讲,一个崇尚诗心的人,是世上最善良的人。
请倾听一下历史的声音吧:
宋朝苏门四学士之一,秦少游为李之仪到中山授职送行而作。《送李端叔从辟中山》———
人畏朔风声,我闻独宽怀。岂不知凛冽,为自中山来。
端叔天下士,淹留蹙无成。去从中山辟,良以慰平生。
与君英妙时,侠气上参天。孰云行半百,身世各茫然。
当时儿戏念,今日已灰死。著书如结牦,聊以忘忧耳。
駸駸岁劲遒,淮海归无期。功名良独难,虽成定溪为?
念君远行役,中夜忧反侧。揽衣起成章,赠以当马策。
北宋大诗人苏轼在《答李端叔书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摧骂,辄自以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与李端叔》曰:老夫懒作文,但传得东坡及少游岭外文,时一微吟,清风飒然。顾同味者,难得耳。
........... ...........
这是大师们的心灵对话与道白,我等凡人是不能,也无法解读的。
此刻,只觉得自己氤氲在诗人温馨飘逸的情怀里。在那迤丽的诗文中,品味那颗柔软的爱心,那份闲适,那份淡淡的伤感。低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顿觉有那么多的柔情与蜜意充盈心头。以至于我在读大学语文时,总把你归作婉约派的词人。谁料,一代诗人你的时运竟那样的不济,生活是那般的坎坷。读史,方才感怀到您命运的多舛。没有陶渊明的闲适,你没有李太白的豪放,倒恰似我们杜老夫子(杜甫)虽满腹经纶,然报国无门,一生郁郁不得其志,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诗人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时候呀。正所谓,假如三万六千日,半世悲哀半世愁,虽说消极了些,但这却是你境况真实的写照呀!呜呼!悲哉!
想到这些不禁悲从中来,我的眼湿润了。我为你的遭遇,为你那枝擎天巨笔闲搁郊野而鸣不平,抚今追昔,令人扼腕感慨万千。
桥上少年桥下水,小棹归时,不语牵红袂。浪溅荷心圆又碎,无端欲伴相思泪。
这是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句子,我想是与您的《卜算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呀。好在,你生花的妙笔为后人留下珠玑无数,为广袤的中华人文锦上添花。
曾经沧海难为水兮,除却巫山不是云。当我再一次回眸这块曾滋养过诗心的地方,我仿佛看见长髯飘逸的诗人一手捋须,一手执杖,站在街口,为我高声吟唱那首传世名篇: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
2003年12月20日夜写于信阳古城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我相思意。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史书记载:李之仪(1038年——1117年)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等。
小时侯,与父亲乘车去县城,途径一个叫通判的地方。一块很小很小的站牌立在树丛里是那么的不起眼,一晃而过。记得父亲告诉我,因为古时候,这个地方出了个李通判,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官职称谓,命名了地名。父亲早年就读无棣县一中,在我眼里是挺有学问的。从他那里我知道了:无棣县因讳明朝皇帝之名又称作“海丰”。无棣人杰地灵,人文璀璨,北宋词人李之纯、李之仪的故里就在信阳古城。如今,路边的这个站牌早已取消,也许是因为小的缘故吧。可我却牢牢地用心记住了。谁料想,就那一次的怦然心动,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粒崇尚诗人的种子。
时光荏苒,春秋更迭。二十几年后,因工作需要,我调至信阳古城。于诗人886年之后,踏上这块曾滋养一颗伟大诗心的热土。当书写“通判”两字的村名标志牌再一次扑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被深深地被震撼了。我想,这是唤醒我二十年前那颗善与爱童心的空灵之光,只有这至纯至美心与心的碰撞,才激起如此美丽的情感涟漪。于是乎,在上班后的一个秋季的黄昏,我徜徉在了诗人的故里。
眼前是青翠翠的庄稼,路旁果园里的苹果攀满了枝头。红砖赤瓦的院落里凉晒着紫红色的金丝小枣,屋顶上平铺着金灿灿的玉米轴,三三两两的云雀嬉戏于房脊与树枝之间。整座村庄被一片静谧详和的田园气息萦绕着。
询问一位老者,他指着眼前的村庄无不自豪的对我说,通判村原来叫李家庄,因古时候出了通判,后改成今名。现在通判分成通一、通二两个村,村里李姓大都是李氏的后人。只是前几年,有人曾查阅李氏家族的谱书,未见记录李之仪的只言片语。我听了并不感到失望。因为我深知,无棣隶属边塞,战乱纷迭,加之文化大革命的洗礼,那些陈迹早已化做云烟片片。我此行目的是找一找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让自己的心灵与久远的传说对话。因为,我是一个对诗词情由独钟的人。我正想请教一下诗人潜词造句的本领。愿在心中描摹诗人——这位无棣老乡的形象,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就像等待诗人下班一样的从容与随意。于是我走来了。沿着柏油铺就的乡间街道。
《无棣人文》序言中说,北宋李之仪,文比苏秦,书若米黄,翰苑巨擎,一代宗师;这是对我们无棣桑梓对他的褒奖呀,是对诗人的崇敬啊。哲人说,一个崇尚文化的民族是有出息的民族。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讲,一个崇尚诗心的人,是世上最善良的人。
请倾听一下历史的声音吧:
宋朝苏门四学士之一,秦少游为李之仪到中山授职送行而作。《送李端叔从辟中山》———
人畏朔风声,我闻独宽怀。岂不知凛冽,为自中山来。
端叔天下士,淹留蹙无成。去从中山辟,良以慰平生。
与君英妙时,侠气上参天。孰云行半百,身世各茫然。
当时儿戏念,今日已灰死。著书如结牦,聊以忘忧耳。
駸駸岁劲遒,淮海归无期。功名良独难,虽成定溪为?
念君远行役,中夜忧反侧。揽衣起成章,赠以当马策。
北宋大诗人苏轼在《答李端叔书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摧骂,辄自以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与李端叔》曰:老夫懒作文,但传得东坡及少游岭外文,时一微吟,清风飒然。顾同味者,难得耳。
...........
这是大师们的心灵对话与道白,我等凡人是不能,也无法解读的。
此刻,只觉得自己氤氲在诗人温馨飘逸的情怀里。在那迤丽的诗文中,品味那颗柔软的爱心,那份闲适,那份淡淡的伤感。低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顿觉有那么多的柔情与蜜意充盈心头。以至于我在读大学语文时,总把你归作婉约派的词人。谁料,一代诗人你的时运竟那样的不济,生活是那般的坎坷。读史,方才感怀到您命运的多舛。没有陶渊明的闲适,你没有李太白的豪放,倒恰似我们杜老夫子(杜甫)虽满腹经纶,然报国无门,一生郁郁不得其志,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诗人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时候呀。正所谓,假如三万六千日,半世悲哀半世愁,虽说消极了些,但这却是你境况真实的写照呀!呜呼!悲哉!
想到这些不禁悲从中来,我的眼湿润了。我为你的遭遇,为你那枝擎天巨笔闲搁郊野而鸣不平,抚今追昔,令人扼腕感慨万千。
桥上少年桥下水,小棹归时,不语牵红袂。浪溅荷心圆又碎,无端欲伴相思泪。
这是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句子,我想是与您的《卜算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呀。好在,你生花的妙笔为后人留下珠玑无数,为广袤的中华人文锦上添花。
曾经沧海难为水兮,除却巫山不是云。当我再一次回眸这块曾滋养过诗心的地方,我仿佛看见长髯飘逸的诗人一手捋须,一手执杖,站在街口,为我高声吟唱那首传世名篇: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
2003年12月20日夜写于信阳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