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首页致富农林牧渔农民方以忠 手绘葫芦网上卖

\
工作中的方以忠
\
不少人听说方以忠的烙铁葫芦好,专门上门求购
\
通过互联网视频,方以忠在向客户介绍产品

借“网”腾飞:

  小葫芦名声大噪

  2008年之前,方以忠只是在葫芦上雕刻作画,作品大部分赠送给了亲朋好友,到了2009年,酷爱学习的方以忠发现,在葫芦上烙画艺术价值更高,于是,便尝试着烙画。然而,烙画葫芦看起来很简单,真正画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方以忠告诉笔者,用电烙铁也有许多的讲究,温度既不能调得太高,也不能太低,画得速度也要有急有徐,否则一慢就会烙糊,烙出黑洞,太快了则烙不上颜色。而这完全是靠手的感觉。慢慢地,他的山水画、各种动物、人物逐渐走上了葫芦,因其作品形象细腻传神,线条流畅舒美,将历史悠久的民间技艺赋予新的艺术生命,而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前来“寻宝”的逐渐多起来。

  如何让自己的艺术葫芦创造更高的价值?经苦苦思索,去年5月18日,他在淘宝网上建立的“中华雅韵葫芦斋”正式开业,他开始了网上卖葫芦。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从网上售出10000多只葫芦,其中一只“钟馗”葫芦售价高达368元。在去年8月份举办的聊城市第三届葫芦文化节上,他所带去的10只艺术葫芦被抢购一空。

  “好多订单我都不敢接呢。”方以忠说,由于自己条件所限,他已经辞掉了好几笔大订单。谈到今后的发展,方以忠说,既然选定了这条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他要尽全力将葫芦艺术发扬光大,为民间传统艺术增光添彩。

  与葫芦结缘:

  偶然中的必然

  2006年,方以忠的妻子王金芝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葫芦,成熟后,方以忠便尝试着在几个葫芦上作画,供自己收藏欣赏。没想到,几个葫芦不久后被前来串门的亲戚发现后“抢”走珍藏。一传十,十传百,方以忠会在葫芦上作画的事不胫而走,甚至有人专门给他送来葫芦让他作画。看到自己的作品这么受青睐,方以忠产生了把小葫芦做成“大葫芦”的想法。从2007年起,方以忠自己从外地购来了亚腰葫芦、油锤葫芦、瓢葫芦、鸡蛋葫芦等十多种葫芦种子,自己育苗栽培。一开始每年种一亩二亩,2009年又扩种到三亩,小葫芦一棵秧上能结20来个,而大葫芦也就结两三个。王金芝则成了他的助手,帮着管理、收获、晾晒,与他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方以忠告诉笔者,葫芦谐音“福禄”、“富禄”、“富路”,它的外形圆滚而富有曲线,看上去很“富态”,加上入口小、肚量大,就有了吸金纳银、守财聚福、富贵吉祥之寓意。葫芦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在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厝内一粒瓠,家风才会富。”意思是说,在家里摆放一个葫芦,才会聚财、富有。一开始,村里群众很不理解:“这孩子也许是脑子有病,一个小葫芦能搞什么名堂?”但是,方以忠以后的成功让乡亲们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因为方以忠的小葫芦真的变成了“大葫芦”。

  儿时梦想:

  做一个“大画家”

  方以忠说,在上初中时他就非常喜爱美术,由于那时学校不太重视美术教学,他就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写写画画,自己摸索。后来,他听说县文化馆有很多老师画得非常好,于是每到周末,他几乎都要悄悄跑到县城,看文化馆的老师们作画,默默跟他们学习,梦想将来成为一个画家。

  初中毕业后,方以忠带着些许的遗憾,离开家门开始了艰辛的打拼。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他利用自己的美术功底和对美术的爱好,先后在水湾镇政府驻地制过艺术挂镜,做过玻璃画,加工过吹塑纸艺术品,加工的各类产品以其质量优良、价格公道而深受各大商场的青睐,当时也算小有名气。10多年前,他回到村里继续发展。“那时县里的百货大楼卖的都是我的挂镜呢。”方以忠告诉笔者。

  听说无棣县水湾镇东古刘村农民方以忠网上销售艺术葫芦搞出了大名堂,3月22日,笔者慕名到该村采访。

  一进门,笔者就看到,方以忠的家简直成了一个葫芦的世界。墙上挂的、地上堆的、桌上摆的全是葫芦,有加工成型的,也有待加工的。方以忠告诉笔者,有了互联网就是方便,他春节后制作的带有老虎图案的“雄风”艺术葫芦刚刚被黑龙江一客户以280元的价格从网上买走,过两天就给他快递过去。

  一位普通农民如何喜欢上了葫芦并借助互联网销售艺术葫芦?怀着浓厚的兴趣,笔者渐渐了解了方以忠曲折的创业之路。

  □通讯员 蒋惠庆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次数:0

我来说两句 当前共有0人发表了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