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讲解唐宋时期的“无棣”李氏世家。
唐宋时期的无棣是指哪里?是滨州的无棣县吗?
不是。无棣县设立于隋文帝时期,县治在今庆云县城东北4公里的常家镇于家店村,历经隋唐、五代、宋金,前后530余年。元朝时,无棣分为沧州无棣和棣州无棣。沧州无棣即今庆云县,也称西无棣;棣州无棣即今无棣县,也称东无棣。明洪武年间,因避明成祖朱棣之讳,西无棣改改名为庆云县,东无棣改名为海丰县。解放以后,因为广东有海丰县,所以山东海丰县改回叫无棣县。总之,唐宋时期的无棣就是今天的庆云。
“无棣”李氏家族主要有那些名人?
主要有三个名人:李愚、李之仪、李之纯。
李愚生活在那个朝代?他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李愚(?-935年),字子晦,生活在唐朝后期和五代后梁、后唐时期。李愚的先世居住在赵郡平棘(今河北景县),他父亲李瞻业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居至无棣。李愚小时就“有异常儿”,沉默寡言,敏而好学。及至年长,遍读经史,谨重老成,在当地颇有名气,《旧五代史》称:“厉志端庄,风神峻整,非礼不言,行不苟且。”
唐朝末年,李愚被沧州节度使卢彦威任为安陵主薄。后来,李愚试图到长安发展,但因时局混乱,只好客居于蒲(今山西永济)、华(今陕西华县)之间。900年,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唐昭宗,李愚遂致书华州刺史韩建,劝其领兵攻长安,言辞甚壮。第二年,唐昭宗被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控制,朱全忠率大军西攻,战火骤起,李愚只好东走洛阳避难。
大约在哀帝即位前后,唐朝又重开科举,李愚连中进士、博学宏辞两科,授官河南府参军。905年,朱全忠在洛阳尽杀唐朝要官,投尸于黄河,制造了“白马之祸”。李愚只好从洛阳逃到了河朔,过起了隐居生活。
梁末帝朱友贞即位后,以李愚为左拾遗、崇政院直学士。但他多次触怒政要,因而逐渐受到冷落。一次,衡王朱友谅入朝,朝廷重臣都向其行跪拜大礼,李愚却只是行了拱手礼。梁末帝于是责备他:“衡王是我的兄长,你为什么如此傲慢?”李愚回答道:“我是陛下的朝臣,与衡王素无往来,怎么敢做巴结逢迎的事呢。”晋州节度使华温琪违法查抄民众家产,按律应治罪。但华温琪是开国功臣,梁末帝不忍加法,而李愚却“坚按其罪”,坚持要治他的罪,梁末帝很不高兴,最后竟用公款偿还了事。通事舍人李霄的家臣殴人致死,梁末帝要治李霄之罪,李愚觉得不公平,并极力为李霄辩解。梁末帝早就厌烦了李愚,于是以“忤旨”罪将李愚贬出京城。
唐庄宗李存勖经过20年的拼杀,终于在923年灭掉后梁。庄宗即位后任李愚为主客郎中、翰林学士。庄宗派兵伐蜀,任他为都统判官。当时,很多人认为蜀道阻险,宜缓师待变。李愚却说:“蜀主荒怠乱国,国人愤怨,今宜乘其内忧,击其不备,风驰电掣,彼必破胆,兵贵神速,不可缓也。”唐军南进,蜀兵望风而降。行至宝鸡,因地势艰险,有的军官畏惧不前,李愚厉声说道:今大军涉险,人心易摇,不前者斩之以作警示!由是军中再无敢言逗留的了。当时,军书橄文,皆出其手。灭蜀后,李愚以功拜为中书舍人。
明宗李嗣源即位后,李愚以中书舍人权知贡举。后任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闵帝时,李愚与另一宰相刘煦政见不一,遇事争吵不休,所以没过多久,两人就一起被罢免了相位。
怎么看待和评价李愚呢?
李愚不仅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刚直不阿,疾恶如仇,而且为宫清廉,是一代贤相。他衣居极其简陋,甚至做宰相前连第宅也没有,即命为相,只好借宾馆暂居。有一次,李愚病疾,明宗遣宦官探视,见李愚所居寝室,四壁萧然,床榻之上,破席败毡而已,回去向明宗汇报,明宗感叹良久,特赐绢钱帐褥等物。
不仅如此,李愚还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著有《白沙集》、《创业功臣传》,曾作《仲尼遇》、《颜回寿》、等篇,当时流行很广,《旧五代史》称“北人望风称之”。李愚还对雕版印刷做出过重要贡献。《五代会要》记载,后唐长兴年间,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被准允。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印刷工程,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用了21年的时间才全部完成。
李之仪是宋代著名词人,但他的事迹多数人并不清楚,你给讲讲吧。
李之仪(?-1117年),字端叔,号姑溪居士,生活于北宋中后期。早年师从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为人端正,学问匪浅。神宗元丰年间考中进士。此时,他已经快三十岁了,但因范纯仁反对王安石变法,一再被贬,其徒弟李之仪也就未被授宫。元祐八年(1088年),苏轼出知定州(今河北定县)。苏轼对李之仪早就很敬重,曾在赏读李之仪的诗作时,专门题诗一首:“玉堂长冷不成眠,伴直难呼孟浩然。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苏轼把李之仪与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相比。因此,苏轼一到任,便向朝廷申奏,以李之仪为定州通判,作为自己的助手。两人在定州,朝夕唱酬,宾主甚欢。哲宗元祐初年,范纯仁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李之仪遂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不久改任原州(今甘肃固原)通判。
宋徽宗崇宁初年,李之仪提举河东常平。当时,奸臣蔡京当权,范纯仁的儿子知谏院范正平卑视之。李之仪给范纯仁整理遗表,写行状,把从师范纯仁的生平大节铺叙得一清二楚,颇有怨愤之语。蔡京乘机报复,将他下狱,后交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管制。在太平州期间,李之仪处境十分悲惨,第一年儿媳妇丧亡,第二年自己大病一场,第三年妻子丧亡,第四年浑身长满癣疮……
数年后,李之仪遇赦复宫,被授予朝请大夫。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的区别。“官”只是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不一定有职权;“职”则是官员在馆阁中所任的名誉头衔,称为“贴职”;只有“差遣”才是官员的实际职务,称为职事官。李之仪的朝请大夫,只是“贴职”。所以,此后的李之仪,仍居太平州,终日写诗作词,打发时光,直到1117年病逝。
李之仪有一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给我们讲讲李之仪的诗词吧。
李之仪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桀,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却成就斐然,是北宋文坛上颇具影响的作家。他既善诗词,又能属文,尤工尺赎(书信),苏轼称其“入刀笔三昧”。其诗流畅清丽,其文妙语活脱,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尤其是他的词,清婉凄切,“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如“鸳衾半拥空床月”、“卧看游丝到地长”等。李之仪对词的特点深有研究,曾说:“长短句(词)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他批评柳永“韵终不胜”,张先“才不足而情有余”,而主张像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他的词作也的确能达到这一境界,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学民歌与古乐府,借水言情,流畅清丽,复叠回环,朴实无华,极其绵婉含蓄,是文人词新巧构思的典范。李之仪与秦观、黄庭坚等人多有歌词答谢,后人多将他与秦、黄相提并论。现存《姑溪居士文集》70卷及《姑溪词》1卷。
李之纯和李之仪是什么关系?
李之纯(1035-1110年),字端伯,是李之仪的从兄。神宗熙宁年间,李之纯考中进士,历任三司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成都府路转运使。
在成都府路,李之纯恪尽职守,颇有政绩,任期届满时,神宗特命继续留任。数年后,李之纯回朝任职,神宗诏见并宽慰他说:“你本该几年前就回朝复命,但朕不想更换命臣,为的是让你这样忠于朝廷、有所作为的大吏保一方平安,以昭彰朝廷的绥远之意。”
哲宗时,李之纯先后任沧州(今河北沧州)知州、河北转运使、权知开封府、户部尚书、御史中丞。虽然职位屡迁,辗转数任,但皆称“善治”。
李之纯诗文成就俱佳。提倡平易、流畅、委婉的文风,其诗简洁明畅而又丰满生动,如《真味堂》:“问渠真味若为言,不著盐梅也自全。鼋(yuán)鼎大夫徒染指,曲车公子漫流涎。胸中已有五千卷,徽外更听三两弦。此区清馋何所嗜,宦途嚼蜡已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