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无棣通判村 词人李之仪的故乡

2013-05-27 08:42:15 作者:见内容 来源: 浏览次数: 评论 0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每一首美丽的诗词背后,都有一代代的追随者,《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这首词显然已成为
\

\

 
\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每一首美丽的诗词背后,都有一代代的追随者,《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这首词显然已成为近千年来无数崇拜者百读不厌的佳作。而这首词的作者李之仪却并不为大众熟知,也更少有人知道现今山东无棣县信阳乡李通判村就是他的出生地。他和无棣信阳有哪些传说?为何信阳镇的李家庄后又更名“李通判村”?情义词人的故乡现今如何?记者通过各种方式寻访了词人踪迹。

村庄更名通判村

  对李之仪身世的记载,网络和书籍中有三种解释,一说他的故乡在河北沧州,一说在德州庆云县,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滨州无棣县信阳镇李通判村。

  记者后来又从村民传说和文史资料中了解到,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李之仪生于无棣县政府驻地北11公里处的李家庄。后因李之仪任过原州(今属甘肃)通判,故将原村名李家庄更名为李通判。“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

  5月15日,记者来到无棣县信阳镇通判一村。村委会成员告诉记者,这个村子在四五十年前还叫李家庄,即李之仪的出生地,人口有1500多人,现在被分成了通判一村、通判二村、通判三村,通判一村姓李的最多,占三分之一,通判二村姓李的已为数不多,三村全部姓鲍,又称鲍家。“这个李姓据说就和李之仪是一家。”村委会成员说。
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亦能诗,这两方面的成就都受到苏轼称赞。李之仪的妻子胡氏,字文柔,世为常州金陵著姓,其通读经史佛书,尤精于算术。当时的大科学家沈括“间有疑志”经常向她请教,并屡次叹息说:“得为男子,我益友也。”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出知定州,报请朝廷聘李之仪为幕僚。李之仪57岁时带着全家老少迁至太平州,生活极为凄苦,第二年,胡文柔经受不住丧子之痛病亡。李之仪晚年第二任妻子杨姝,是安徽当涂的绝色歌姬, 比李之仪小三十多岁。在妻子胡文柔死后,不幸的李之仪有幸结识了另一位红颜知己杨姝。他们老夫少妻以诗文自娱,《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据说就是在这个时候写出的。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李之仪病逝,享年80岁,葬当涂藏云山致雨峰,官终朝议大夫,著有《姑溪居士文集》70卷、《姑溪词》1卷。

  李之仪一生官职并不显赫,但他的一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却感动了无数人,有心人还将这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翻译成了英文。李家庄族人为了纪念这位词人,遂将原村名“李家庄”易名为“李通判村”。后来分为通判一、二、三村。

  村人不谈李之仪

  醉里吟词到天明

  在通判一村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村民只知道李之仪是一个很优秀的词人,到现在很多人都对他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耳熟能详,但因为年代相去久远,村民大多对李之仪的前前后后没有详细的了解。

  原无棣县文史委主任任连巨告诉记者,他也曾经了解过关于李之仪的资料,在对李通判村了解中,他并没有从村民口中得知任何和李之仪有关的蛛丝马迹,一位老族人向他解释了其中几点原因。这位老族人介绍,在宋末元初,因兵荒马乱李家庄村民四处逃难,李氏族谱丢失,后来安定后,李氏族人有的回迁到信阳,成为后来的李通判村村民。任连巨随后又查阅了康熙年间的《海丰县志》、民国十四年的县志。《海丰县志》对李之仪和他的堂哥李之纯作了介绍,在民国十四年的县志里,在对二人作了介绍的基础上,对李之仪的夫人胡文柔也作了介绍。80年代初,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宋文》里,对李之仪的介绍也是山东无棣人。

  近千年过去了,许多关于的李之仪的真实故事已无从考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又流传出一则关于李之仪的传说。传说一年,李之仪闻母病重,匆匆赶回老家,却未及见最后一面。捧着慈母病重期间亲手为他选摘制作的那坛醉枣,李之仪悲痛不已。一年后,丧满归任的李之仪将这坛珍贵的醉枣郑重地赠送给苏轼,二人启封开坛,在沁人心脾的清香中,只见红枣莹琥珀之光,溢琼浆之气,令人满口生津,心驰神往。苏轼小心地捏起一枚醉枣放入口中细细品尝,酒香和着枣香,顿觉齿颊互芬,透体通畅,如食仙果。二人睹物思人,即席联成一首七绝:“家母仙逝纪酉年,红枣千里情一坛。三杯白酒祭亡灵,长留慈爱在人间。”赋罢,苏轼题笔在坛上写下“醉枣”二字。从此,无棣金丝小枣做成的醉枣名扬江南。

  对于这一则传说,村人却是闻所未闻。对于李之仪身世的猜测也如他的那一首缠绵悱恻的爱情词,让身在爱情中的人们徘徊不得其解,只能靠心中的美好设想深悟其中味。

  现在,但凡听过李通判村这个名字的信阳人,对于李之仪的词总能略说一二,记者在信阳镇政府楼下和一位门卫交流时,她还特别自豪地向记者背诵,“时间过那么久了,我说不上来李之仪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我知道他写了一首特别棒的词。”

  在通判一村记者还听说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事情,一位叫赵希民的村民,平时对《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的词句并不能顺畅背下来,但在醉意中却能一字不落地背出。在村头,随便叫上几个村民,也总能对这个词说出个大概。

  通判身影无觅处

  钢材市场立村头

  如今,置身李通判村内,虽有各个年龄段的人对李之仪的不同声音和了解,但与那个美好的词句相比,似乎都已经黯然失色。在通判一村的村头,记者看到了正在火热运营中的通判钢材市场,记者了解到,这个钢材市场始建于1997年,主要经营各种钢筋、铁板、角钢、槽钢、带铁、管材等产品,客源主要辐射乐陵、沾化、庆云、海兴等周边地区及当地农村。该市场初建位置位于信阳乡原驻地大济路东侧,由于交通便利,市场定位准确,经营方式灵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村民介绍,40多年前,通判村勤劳的人们曾不辞辛苦骑着自行车去天津拉钢材,发展到现在的初见规模,如果要写成诗词,肯定又是另一番味道罢。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投稿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本站推荐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