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一名男婴出生几分钟后就懂得叫爸爸
2009-05-09 08:47:50 作者:见内容 来源: 浏览次数: 评论 0 条
俄罗斯一名男婴出生几分钟后就懂得叫爸爸,数分钟后再叫妈妈,产房内的医护人员都大为惊讶。负责接生的妇产科医生认为,这是胎教的功劳。
本报讯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17岁的巴热耶娃,日前在诺里而斯克一所医院分娩,顺利产下儿子斯捷潘。没想到孩子出生几分钟后,竟然立即开口叫“爸爸”,数分钟后再叫“妈妈”。第二天,巴热耶娃告诉儿子,爸爸即将来探望他们,斯捷潘竟然回答说:“谁?爸爸?”
医生:行医23年未见过
给巴热耶娃接生的妇产科医生帕诺娃证实,她亲耳听到斯捷潘说话,并表示在产房行医23年以来,都从未见过这种情形。她说:“初生婴儿不会发出如此复杂的音节。”她相信这一切得归功于胎教,她说:“胎儿在腹中就能学习,如果母亲与胎儿说话、和它玩耍,当作它已出生一样,那么胎儿出生之后多数聪慧。” (晓诗)
反方
医学界
质疑其真实性
本报讯 有儿科医生指出,对婴儿刚一出生就会说话一事感到不可思议。香港的一位谢医生认为,一般来说,婴儿要到一岁才会懂得说爸爸和妈妈,初生婴儿的儿语可能因为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意思,未必是有意义的对话。如果此事属实,将来必会有相关的报道跟进,目前应该抱怀疑态度,谨慎对待。
另外一名戈姓儿科医生也对此事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虽然初生婴儿能够发出类似爸爸妈妈的声音,但属于无意识的发音,婴儿本身也不会明白这些词的真实意思。
至于胎教的解释,戈医生也提出质疑,因为胎儿在腹中的听觉并不清晰,加上无视觉辅助,根本无法辨认父母,更别提对着母亲叫妈妈了。他怀疑报道的真实性。 (晓诗)
正方
胎教促进语言能力
本报讯 有法国学者曾经对一些婴儿进行过法语和俄语的比较试验,结果发现他们对法语的发音反应更为强烈。美国“胎儿大学”的一个“小学生”在妈妈的肚子里经过“胎儿大学”的语言学习后,出生仅仅9周居然能对录像机放映的节目说“哈罗”。
有专家由此认为,小生命在胎儿期就已经具备了语言学习的能力。根据胎儿这种潜在能力,只要母亲不失时机地对胎儿进行认真、耐心的语言训练,那么胎儿出生后在听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大大超过于未经语言训练的孩子。 (宗和)
编辑
手记
这是真的吗?
刚出生的宝宝就会叫爸妈?如果您读报读到这一页,肯定会惊叹。但马上又有专家在质疑了,这是不是假新闻?因为暂时无法获得旁证,新闻又发生在异国他乡,目前又没有更详细情况的跟进,在科学上又不能马上给它来个准确的定性,所以我们也只能像“专家”一样,抱着质疑和思考的“科学”态度,静观事态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信息如潮水的年代,特别是互联网介入传播信息的年代,我们这些“受众”有时还真得睁大眼睛,提高警惕,不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甚至还需要加上点质疑和思考。这时您肯定会说,这对我们读者要求太高了吧?但请回忆一下最近一两年的假新闻事件,您还不得不同意我的说法。
凡是编得好的假新闻,都能耸人听闻,一时露不出马脚,自然能吸引大众,甚至是世界民众的关注。其背后的动机无非就两个:金钱和名利。
比如前两个月在国际上吵得沸沸扬扬的“13岁男孩当父亲”事件,事后被爆出是英国某家报纸与事件主角一起策划出来的假新闻。当事人的动机无疑是巨额新闻报料费和政府抚养金的诱惑,而这家媒体是为自身的利益着想。当然还有最近荒唐的“孙中山是韩国人”、“普京可能离婚”、“比尔·盖茨在中国租房子看奥运”等假新闻都成一时热点。
“新闻炒作”源自媒体竞争?
近年来,“新闻炒作”和“网络造谣”似乎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事。这部分源于信息爆炸时代所带来的媒体间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批评这些怀着不良动机造势的媒体和从业人员,但有一条是毋庸置疑的:哪家媒体的新闻不管多吸引眼球,一旦失去了公信力之后,就没人会再买它的账了。
面对来源单一的爆炸性新闻,如无其他佐证,我们可以像本文开头里的医生一样,怀着质疑它的态度,从逻辑和经验来分析它的真实性。如果您是了解事情真相的线人或专家,还大众一个有理有据的新闻事实本身,没准能当把“新闻英雄”。
当然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媒体从业人员(包括个人)能回归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不再为恶性竞争和耸人听闻的新闻而追逐个不停,因为他们所伤害的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受众。
(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