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滨州大力发展大棚蔬菜 通过无公害认证

2013-05-02 16:48:34 作者:见内容 来源: 浏览次数: 评论 0

 辛庄村紧邻徒骇河,距离市区16公里,远离三废污染,非常适合发展标准化蔬菜种植、打造城郊“菜篮子”。辛庄村蔬菜种植从1996年开始,积累了丰富经验。现有冬暖式大棚168个,占地300亩,目前正在开展的二期扩建需用

 辛庄村紧邻徒骇河,距离市区16公里,远离三废污染,非常适合发展标准化蔬菜种植、打造城郊“菜篮子”。辛庄村蔬菜种植从1996年开始,积累了丰富经验。现有冬暖式大棚168个,占地300亩,目前正在开展的二期扩建需用地500亩,三期规划占地300亩。面积大、规模大保证了产量,村民说“大车愿意来、超市愿意进”,市场渠道稳定。种子、化肥、药剂、薄膜等农资由供销社统一购买,降低了产销两端的风险。

  可村民们心里都清楚,现在的好光景是多年的挫折辛苦才换来的。1996年,辛庄村党支部书记宋承民带着村民建成第一期大棚,可黄瓜丰收后滞销严重。1997年大年初三,宋承民就跑到寿光大市场,一家家推销辛庄黄瓜。在邻村将大棚纷纷拆除时,辛庄村不放弃,请来寿光的技术员驻村带学徒,请来农业局的专家搞土质改造。

  2012年,滨城区水利局牵线搭桥,在辛庄村办起“农业学校”,邀请农业专家定期讲课。此外,辛庄村大棚还实现了统一供水,市水文气象站的水文测量仪也被引入村里。2012年,辛庄村又申请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并顺利通过验收。目前,辛庄村正在申请品牌注册,蔬菜种植也转向“品牌经营”,让日益精细、科学、安全的辛庄菜换来更多收益。

  连续十几年发展大棚蔬菜,通过无公害认证

  “农资有人送、黄瓜地头卖,一个人能浇地,俩人倒班很轻松。”张艳光介绍,每年7月到10月要“晒棚”,而这最炎热的一百天正是辛庄人的“暑假”。

  眼见不愁销路、干活轻省,辛庄年轻人发现,留村种地远比出门打工要稳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村。2013年,村“两委”开展了挨家挨户的入户调查,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新一轮土地流转计划。辛庄村决定,统一调整全村土地,在农户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种植区域,走“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

  村支书宋承民介绍,辛庄村准备划分六大种植区域——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区、大拱棚蔬菜种植区、小拱棚蔬菜种植区、陆地蔬菜种植区、粮食种植区和果园种植区。年龄偏大的村民可以承包小拱棚,种植玫瑰花或者种植果树,还可利用空闲时间到大棚或者公司打工,每天可收入30—50元。

  采访中,记者正好遇到本村贩卖蔬菜的村民梅长海。梅长海介绍,由于本村蔬菜通过了无公害认证,种植规模又大,滨州、寿光等地的批发市场都来批发。在北京的批发市场,三根黄瓜就能卖到十块钱。而随着本期大棚的扩建,他准备购买两辆大货车,雇七八人拉菜买菜,将辛庄村卖到北京、天津的大市场。

  宋承民认为,辛庄村发展大棚种植将需要大量劳动力,二期工程不仅要把全村年轻人发动起来,还需要外村劳动力前来承包。随着千亩黄瓜大棚的建成,辛庄村将成为一个在全国黄瓜市场都有影响的生产基地,可以发展为复合型的蔬菜市场,成为地域性的蔬菜中转站,成为滨州地区的“小寿光”。

  准备整合全村土地,划分六大种植区域

  当前,农村很多青壮年外出务工,打工经济富裕了村民,也将年轻人带离乡村,留守种地者大都是妇女老人,年轻人不会种地也不爱种地是普遍现象。而滨城区杨柳雪镇辛庄村的年轻村民却几乎全部留在村里,经营蔬菜大棚。近日,记者走进该村一探究竟。

  “种黄瓜大棚一年回本,二年见利,三年建起砖瓦房,十年就能在滨州买套好房子。”这是辛庄村村民的口头禅。辛庄大棚户是这样算的经济账:第一年,建成一个大棚需要投入7万元,而一年就能回本,产量较大的棚能收入8万元到9万元,当年就见利。第二年开始,种地成本只有两万元,一年纯收入6万元不成问题。除去开销,十年可收入40万元。

  该村“第一书记”张艳光来自滨城区水利局,他给记者解释了该村蔬菜大棚挣钱的原因:其一,水土光照适宜,种植时间长,种植规模日渐扩大;其二,本村蔬菜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资,统一供水,组织销售,保证了产销两端的稳定;其三,农业专家进村下地传授经验,该村蔬菜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投稿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本站推荐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