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开发“土地结合金融” 港口建设提速
2010-04-05 21:49:48 作者:见内容 来源: 浏览次数: 评论 0 条
港口提速路网密植 大物流启动大发展
港口提速路网密植 大物流启动大发展
目前,黄河三角洲所有的港口都在提速建设。
根据规划,黄河三角洲要充分发挥区域内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依托“四点”、建设“四区”、打造“一带”。四点即东营港、滨州港、潍坊港和烟台港莱州港区;四区即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一带则是以四个港口为支撑,以四大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重点的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
“临港产业无疑是未来黄河三角洲发展最大的看点之一,而发展临港产业的当务之急,则是加快港口及相关集疏运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黄河三角洲大发展奠定大物流基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要倡议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说。
致力于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的东营港原本拥有2个3万吨级的散杂货泊位,目前正在加紧建设2个5万吨级的液体化工泊位,并已启动二期工程规划,将逐步建成综合性深水大港。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介绍说,与之相对应,在产业布局上,东营市已经确定将东营港——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临海区域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集中突破区,集中规划布局临港石化产业区、生态旅游区、高效农业区和高端产业区。
不仅仅是港口,在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都在提速。仅有京、沪、渝等数条航线的东营机场正在实施4D级改造,目标是建成区域性支线国际机场,这也是黄河三角洲规划区域内唯一的民用机场;而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的建设将把东营与京广、京沪等国家干线铁路连接起来,届时,东营将真正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莱州港是目前黄河三角洲四大港口中吞吐量最大的一个港口,2009年吞吐量约1600万吨。现已建成6个5万吨级泊位,正在建设2个10万吨级泊位,与港口配套的疏港高速公路、疏港铁路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到2015年莱州港吞吐量将达到5000万吨,2020年有望成为黄河三角洲首个亿吨大港。
低碳·高端·可持续——领航高效生态发展模式
无棣县埕口镇,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所在地。
在这片昔日荒凉的盐碱地上,鲁北企业集团创建了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石膏制酸和清洁发电三条生态工业产业链,创造了超越循环经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鲁北生态工业体系,现已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组织在中国的生态工业典型。
鲁北企业集团所在的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区域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地市,为了变成“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主战场”,滨州市目前正在复制延伸“鲁北生态发展”的低碳经济模式。滨州市市长张光峰说,滨州市已经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和“鲁北滨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群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目前,滨州市拥有两家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一家省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园区、三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九家省环境友好企业,全市六县一区全部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10日上午,位于东营经济开发区的中联国际集成电路有限公司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项目主厂房顺利封顶,标志着这一高端产业项目由厂区建设转入机电设备安装的新阶段。此前,同样是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市政府与IBM签署了“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
东营市副市长、东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金昆说,两个龙头项目将分别带动区域内电子信息、软件服务外包两大高端产业的快速崛起,在开发区打造黄河三角洲高端产业基地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高端产业的发展需要配套的技术与高端人才的培养,2009年下半年以来,东营市明显加快了技术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的步伐。
引人关注的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业已开始筹建。东营市政府成了专门的筹建领导小组,设立了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并开始了“泰山学者”岗位试申报工作。东营市科技局局长孙波介绍说,研究院将通过整合集成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技资源,重点围绕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新能源、油区污染治理、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聚集一批优势学科和研发人才,使其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土地优势最为明显 金融创新更添动力
2009年12月28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及东营市政府联合签署东营国土资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合作协议,决定共同推进东营市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试点。
根据协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将支持东营市进行土地管理改革试点,积极探索适宜开发为建设用地的国有未利用地有效利用的新模式,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对未利用地的使用,在年度计划安排上向东营倾斜;支持东营市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和分类分级保护激励机制,创新耕地保护管理方式,为山东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出贡献。这也是自黄河三角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这一区域签署的首份土地改革试点方面的三方战略合作协议。
山东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李广杰认为,这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大量未利用地在使用方面的改革试点已经“破冰”。
黄河三角洲拥有未利用地约800万亩,人均未利用地0.81亩,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45%,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此外,黄河泥沙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随着沿海风暴潮防护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李广杰说,黄河三角洲土地改革试点对于解决耕地“占优补劣”矛盾、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拉动山东乃至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大规模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黄河三角洲在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难。令人注目的是,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支持黄河三角洲开展金融改革与创新,包括设立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成立黄河三角洲地方性银行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创新举措。
目前,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筹备方案已经上报国家有关部门,黄河三角洲地方性商业银行也正在积极磋商洽谈之中。2009年底,欧洲知名金融机构裕信集团已经前来山东洽谈,希望参与组建黄河三角洲地方性商业银行;山东鲁北企业集团也对参与组建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土地与金融的强势结合,将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升级“造血”。正在加速起航的黄三角“国字号创业大船”,在呈现给世人一个全新的三角洲的同时,也在尝试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态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