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堡镇垦荒富民十年拓荒耕地6万亩
2011-04-04 10:18:06 作者:见内容 来源: 浏览次数: 评论 0 条
人民网滨州3月25日电(王新 王延明 田建军)山东省无棣县柳堡镇从争取上级土地开发项目入手,着力实施“垦荒富民工程”。 2001年以来,该镇相继完成了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大王柳、杨庄子、西小王等项目,与
人民网滨州3月25日电(王新 王延明 田建军)山东省无棣县柳堡镇从争取上级土地开发项目入手,着力实施“垦荒富民工程”。 2001年以来,该镇相继完成了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大王柳、杨庄子、西小王等项目,与此同时积极引导村集体、农户等投资开发荒碱地。通过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共累计开发整理土地10万亩,新增耕地6万亩,全镇人均新增耕地约2亩。
柳堡镇地势低洼平坦,土地盐碱瘠薄,水浇条件差,土地二轮延包时有耕地104621亩,其中多为盐碱地,另有荒碱地十多万亩。这些“春来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盐碱地基本上不能给群众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涝不旱收碱嘎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水源瓶颈使广大农民始终摆脱不了“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困境。
1998年被群众誉为“幸福河”的小开河送来了甘甜的黄河水,救活了沉寂多年的盐碱地。借助丰沛的黄河水资源,柳堡镇抢抓机遇、积极实施荒碱地配套开发,有效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在荒碱地开发建设中,坚持“开发一处,成功一片”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结合当地荒碱地的结构特性,探索总结出一套“深挖沟,高抬田,蓄水压碱,淋水改壤”治碱方案。该镇对荒碱地进行沟、渠、路、林、桥、涵、闸蓄水配套建设和盐碱地改良试验,将原先靠天吃饭的旱地改造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田。在开发过程中,该镇还先后探索出了“上金下银(枣棉间作)”、黄河水“压碱”等生态农业开发新举措,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同时,为调动多方投资拓荒的积极性,该镇积极引导村集体、农户个人投资开发荒碱地,全镇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荒碱地开发经营机制。2001年以来,全镇群众开发整理土地3万亩,同时,他们还创新易地开发模式,五年来签订易地土地开发项目8个,开发土地2万亩。全镇涌现出实际耕种的田地超过50亩的大户达到779户,其中210多户农民拥有的“开心农场”超过100亩。2010年全镇棉花种植面积突破14万亩,人均棉花收入6120元。
柳堡镇地势低洼平坦,土地盐碱瘠薄,水浇条件差,土地二轮延包时有耕地104621亩,其中多为盐碱地,另有荒碱地十多万亩。这些“春来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盐碱地基本上不能给群众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涝不旱收碱嘎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水源瓶颈使广大农民始终摆脱不了“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困境。
1998年被群众誉为“幸福河”的小开河送来了甘甜的黄河水,救活了沉寂多年的盐碱地。借助丰沛的黄河水资源,柳堡镇抢抓机遇、积极实施荒碱地配套开发,有效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在荒碱地开发建设中,坚持“开发一处,成功一片”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结合当地荒碱地的结构特性,探索总结出一套“深挖沟,高抬田,蓄水压碱,淋水改壤”治碱方案。该镇对荒碱地进行沟、渠、路、林、桥、涵、闸蓄水配套建设和盐碱地改良试验,将原先靠天吃饭的旱地改造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田。在开发过程中,该镇还先后探索出了“上金下银(枣棉间作)”、黄河水“压碱”等生态农业开发新举措,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同时,为调动多方投资拓荒的积极性,该镇积极引导村集体、农户个人投资开发荒碱地,全镇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荒碱地开发经营机制。2001年以来,全镇群众开发整理土地3万亩,同时,他们还创新易地开发模式,五年来签订易地土地开发项目8个,开发土地2万亩。全镇涌现出实际耕种的田地超过50亩的大户达到779户,其中210多户农民拥有的“开心农场”超过100亩。2010年全镇棉花种植面积突破14万亩,人均棉花收入6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