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首页无棣魅力无棣信阳乡如意村村西信阳古城遗迹

在无棣县信阳乡如意村村西,一段夯迹斑斑的城垣残迹矗立在田野之中。由于日久年深,垒壁之上已满是孔洞,垒顶和崖壁上长满野草、酸枣树。残墙断垣脚下,有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阳故城址石碑。听当地人介绍,这座高垒正是筑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的信阳古城遗迹,当地人称为“汉垒”。

春秋战国时期,无棣成为介于燕齐两国之间的军事要地,兵家、战事纷集于此,因而留下了众多旧垒、古丘。在这些遗迹之中,信阳古城尤为引人注目。据当地老人们讲,“虽然遭受战火破坏,但整个城墙在解放初期还很完整,高一般在10米以上,底部宽大约15米。惟有南城墙和北城墙西段最高大雄伟,高约15米,底宽在25米以上。”

随着当地旅游开发的深入,曾作为无棣古八景之一的“汉垒盘旋”,也被列入保护与开发的重点。

相传古城为汉大将军韩信所筑,城内有两城六门三村

如今的信阳古城遗址,位于今无棣县城北7公里处,信阳乡政府驻地以东。相传,大将韩信征伐齐地,选在此处屯兵,并仿照士兵军靴的样式筑造了一座城池,建城之时,因是韩信屯兵建城,且此城居于信水之阳,故而命名为“信阳城”。

据史料记载,信阳城西汉时期为阳信县城,旧时为无棣县“古八景”之一,名曰“汉垒盘旋”。古城周三公里有余,面积0.8平方公里,《山东通志》称“信城”,俗称“小鞍城”、“歇鞍城”。今天,在古城遗址西南一隅,尚余城垣残迹50余米,高处10余米,低处2-3米,夯痕斑斑,依稀可见。

 

据记载,信阳古城内分大、小两城,小城居大城西北隅,两城用内城墙相隔。在康熙九年的《海丰县志》卷首,有清代画家、钱塘人士费而奇所绘的“无棣八景”图,其中“汉垒盘旋”正是信阳古城,画中勾勒出了古城城墙、城门及村落建筑。

古城共有六门:北门两个,门里为车里村,车里村立村于明朝初年,因村位于信阳城里,取名城里村,后演变为车里村;西门一个,门里一村因位于古城西南“靴脸”处,故得名“靴脸村”,后因村民认为"靴脸"二字不雅,故改称如意村;东门一个,门里有一谢家村,原是信阳城东门里小张家,西汉时期,此村位于信阳城里。明朝初年,因一户谢氏人家迁此,人丁兴旺,张姓衰落,故更名为谢家村。

城内一条主要东西街道连接东、西城门,西南城墙向内凹处和南城墙各有一城门,现大城内村与村之间的连接道路、各村内主要街道,依旧保留有原古城街巷的痕迹。

小城也称内城,是官府署衙所在地,后成为信阳乡政府驻地,还有粮所、供销社、邮政所、农行等部门。从地表遗迹和街道走向看,小城可能有东、南两个城门,与大城相通。 

古城所处位置优越,为当时兵家必争之地

据了解,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信阳古城先后进行过多次勘查。1987年,当时的地区文物普查组对古城遗址全面考查,从城体格局、构筑方法、城土中夹沙陶片等方面测定,信阳古城约筑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若将筑城时间再精确些,从历史资料和采集的遗物综合分析,筑城时间可确定于战国时期。

无棣邑介于燕、齐两强接壤处的交错地带,左环渤海,右控平原,地理位置良好,战略优势突出,加之无棣濒临河海,鱼盐富足,域内地貌平缓,多平原地形,故盛产枣栗,这些独特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期,齐国于此修建城池,符合齐国利益和当时形势。因为这些城池既能成为齐国屯兵进攻燕国的前沿阵地和哨所,又是退守的屏障和鏖战的据点,更重要的是可保障齐国盐业经济和“霸诸侯,一匡天下”所需的庞大财政。

信阳古城,城郭俱全时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城邑中,是规模较大的,也足以证明其在当时军事战略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信阳古城东南周边,还发现了不少战国时期的具有齐文化特征的古遗址。在今阳信西北村战国墓中,清理发掘出了高规格的随葬物品;在今沾化西堼遗址出土了一件战国青铜戈等等。春秋战国信阳古城处于齐国的前沿阵地,汉初置阳信县后,成为县治,也由屯兵备防的军事用途,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才有了古城内大量、丰富的西汉文化遗物。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信阳古城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随着无棣县文化旅游大县建设步伐的加快,分布在信阳乡的信阳古城、千年唐枣树、魏王豹墓等历史文化资源将成为沿线旅游开发的重要景点。届时,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新信阳故城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记者 李振平 张侃 通讯员 高士东 张金英

\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次数:0

我来说两句 当前共有0人发表了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