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滩放歌
——记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无棣县音乐家协会主席、职业中专音乐教师王宝峰
“喊一声老渤海,喊出一团炙人的火;喊一声大黄河,喊出一串动人的歌……” 这首名为《渤海滩放歌》的歌曲,以宽广、豪迈的旋律,富有地方色彩的曲调,将一位擂天撼地搏击风浪的渤海汉子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这首歌创作于1992年并在全国水利系统文艺汇演中获创作、演出二等奖,1993年荣获全国第三届“群星奖”创作三等奖。它的词曲作者就是无棣县职业中专音乐教师王宝峰。20多年来,王宝峰像一位执着的老农,在脚下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着。一首首歌词(曲),在他的笔下如翻涌的麦浪,带着泥土的芬芳,一次次在中国乐坛唱响……
少年寻梦,一波三折
王宝峰1957年生于无棣县小泊头镇西芦马村。14岁那年,远在东北的堂兄回来过年时送给他一支竹笛。王宝峰一下子被它那清脆悠扬的声音吸引住了,他试着吹了吹,竟然无师自通地吹出《东方红》、《北风吹》的调儿。从此,他像着了魔似的迷上了吹笛子,一有空就跟堂兄学,没多久堂兄那两下子就不够用了。初步掌握了笛子吹奏技巧的王宝峰就听着广播里播放的乐曲,靠记忆模仿着吹奏,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有人吹笛,必循声找去求教。上高中后,课间10分钟成了他的“演奏专场”,为此没少挨班主任批评。高中阶段,在音乐老师田金普的指导下,王宝峰的“笛艺”突飞猛进。1974年春,在全区文艺汇演中,17岁的王宝峰以一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技压群芳,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从此,这曲笛子独奏成了他的保留曲目。
那时村里工分挺值钱,为了给家里增加收入,王宝峰一到周末就回家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歇晌时或收工回来,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随身携带的笛子吹上几曲,以致村里人听到笛声就知道又到周末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村头溪边,这个吹笛男孩的笛声,成了那个年代全村人最美妙的艺术享受。那时,这个少年心中早已立下当一名笛子演奏家的志向。
1978年夏,王宝峰遇到了人生第一个契机: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面向全省单独招生,他以惠民地区第二名的成绩参加了最后的面试,考场上,从评委老师们赞许的眼光中,他似乎看到音乐殿堂的大门已向他打开……然而,一直等到10月下旬,还没有录取通知书的影子。后经辗转打听才知道被人顶替了!一位好心的老师安慰伤心失望的宝峰:“你笛子吹得这么好,明年再来考一定没问题。”
第二年,得知惠民师范招收30名音乐特长生的消息后,已22岁的王宝峰在家人的劝说下,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报名参加了考试,几天后,他接到县招生办一位老师的电话:“恭喜你考上了,通知书我让你邻村梁老师给你捎去了。”对于宝峰,考上这样的学校远非自己的理想,没什么可喜的;但对于他父母来说,却意味着宝峰从此成了捧铁饭碗吃国库粮的“城里人”了,是改变命运的大事,所以,几天后仍不见录取通知书送来的父亲沉不住气了,催他速到那位老师家寻问。刚从地里收工回来的王宝峰骑上自行车在夜色中赶往梁老师家,终于拿到了这份迟到的通知书。返回家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看到父亲竟蹲在村头等着他,王宝峰的泪水夺眶而出!
青年追梦,乐坛问鼎
1979年,王宝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惠民师范音乐专业班。入校不久,他就成为学校民乐队的管乐首席。在学校,他如鱼得水浸润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年年成绩都名列前茅,他创作的歌曲《河畔恋歌》在全校广为传抄传唱。他当时最崇拜施光南,立志当一个像他那样的作曲家。于是,他源源不断地向外投稿,《山东歌声》的编辑们感动于他的执着,主动为他提供作曲专用稿纸。在校期间,他的歌曲评论《浪花》发表在省级刊物。
1981年夏,怀着改变无棣音乐教育落后面貌的梦想,王宝峰走出了惠师校门,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被分配到一个只有十几个学生的偏远的农村小学——埕口公社赵郭桥村,教二年级的语文、数学!万念俱灰的王宝峰摔碎了那把心爱的二胡并付之一炬。但是,当他走上讲台,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他又燃起了新的希望,他不但给孩子们开设了音乐课,还上起美术、体育课。半年后,因教学成绩优秀被调到宋王联中教初三语文。王宝峰又做起了文学梦,他把工资的大部分都花在了订阅《人民文学》、《诗刊》、《青年作家》、《萌芽》、《十月》等文学刊物上,不但自己如饥似渴地阅读,还作为奖品赠送给作文较好的学生。他白天和学生们在一起,晚上躲在自己的小屋里“爬格子”,悄悄向外投稿。1982年10月,王宝峰第一首诗歌《辛集大闸随想》发表在《云岗》的“诗林新秀”栏目中,从此,他的诗歌、报告文学、散文频频见诸报端。
1983年,王宝峰被调到无棣师范任音乐教师。久早逢甘霖,在全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的大环境下,王宝峰迎来了音乐创作的高峰。除了上课、辅导学生,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创作上,办公桌上、宿舍床上,到处是写满字符的稿纸;每周两次去邮局投稿,成了雷打不动的规律,即使下雨天穿上雨衣趟着泥水也要把稿件寄出去,投递员们没有不认识他的。工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他创作的歌曲《枣乡美》在山东省第三届“泉城之秋”音乐舞蹈节上一鸣惊人;同时,关于此歌的创作随笔《生在枣乡爱枣乡》在节刊《泉城之秋》发表,全省引起轰动。此后,他把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歌词创作中。1987年,歌词《老师,您可知道》发表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儿童音乐》杂志“歌词增刊”上。(后来此歌由江西省著名曲作家罗晓航谱曲并获该省少儿征歌大赛一等奖,拍成MTV在CCTV-1“同在蓝天下”节目中展播,至今仍可在网络视频中看到)他给自己定下目标:用三年的时间,敲开《词刊》的大门,登上国家级权威刊物的殿堂。
1988年6月的一天,王宝峰接到县政协文史主任于长銮的电话:“宝峰,真了不起呀,你上《词刊》了!”放下电话,王宝峰心儿嘭嘭直跳:那首《我来春就来》被《词刊》第6期刊发了!“三年敲开《词刊》大门”的梦想仅用一年就实现了!当时《词刊》是中国文联主管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权威性音乐刊物,由著名词作家晓光任主编,双月刊,每年只出版6期,每期仅发表几十首歌词,大都是全国一流词作家如乔羽等人的作品,是无数专业词作者心目中的圣殿,很多人穷其一生孜孜以求也未能发表一首,甚至连封退稿信都没收到。王宝峰的“问鼎”不但震惊了无棣县,在滨州地区也引起了不小轰动——此前还没有谁能在《词刊》上发表作品呢!
从此,王宝峰一发而不可收,词曲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各级音乐期刊,到目前,他已发表100多首歌词(曲),仅在《词刊》就发表了20余首。
1992年王宝峰(右一)在人民大会堂广西厅领奖。他写的厂歌《造出一个“甜、甜、甜”》荣获“白金奖”。
中年圆梦,频结硕果
“写最熟悉的”,“写真情”,是王宝峰进行音乐创作坚持的两大原则。作为土生土长的无棣人,王宝峰最熟悉的莫过于脚下这片土地和土地上日夜劳作的父老乡亲。怀着对家乡、对亲人最真挚的感情,他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荡气回肠的歌词:《家住北方》,《乡下的日子》,《老家》,《根》,《庄稼汉》,《老哥哥》,《渤海滩上的汉子》,《别故乡》……
说起发表于1991年第3期《词刊》的那首《老哥哥》,王宝峰至今对写完第二段歌词后泪流满面的情形记忆犹新:“就是这头老黄牛/驮着多少喜和忧/就是这辆独轮车/载着一家好几口/一年一年种高粱/一季一季收大豆/小道上滚爬不死心/你攥紧那日子不撒手/我的老哥哥哎/数一数身后多少秋/我的老哥哥哎/哗哗的汗水不白流!”这不正是千千万万个“老哥哥”画像吗?唯其如此,才能打动人心。
那首发表于1992年第1期《词刊》、荣获“金城杯”第二届全国歌词大奖赛一等奖的《老家》这样写道:“老家是一道深深的辙/爷爷是老牛爸爸是车/老家是一条长长的河/奶奶是河床妈妈是波/老家是一部百家姓/老家的神话拣着说/老家的辈行最齐全/老家是根我是果/老家是一轮中秋月/来了就圆/去了就缺/老家是一只小木船/白天也运/夜晚也驮/老家的汉子能吃苦/老家的故事经琢磨/老家的日子不密封/老家是柴我是火/”贴切的比喻,真挚的情感,读来令人一咏三叹。
“不是要把你遗忘/我才匆匆去远方/当我挥动告别的手/脸上流着泪两行……也不管风雨狂/也不问路多长/背起你的目光/就是我的行囊/我要为你抚平创伤……”这首在1991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华歌会面向全国全世界华人组织的征歌活动中荣获创作类优秀奖的《别故乡》,入木三分地道出了游子对家乡的眷恋,结集出版后引起了海外华人的强烈共鸣。著名词作家张希武先生指着“背起你的目光,就是我的行囊”这句,对王宝峰说,有此一句,今生足矣。在歌词创作方面,你已经登堂入室了!
收获创作喜悦的同时,王宝峰也结识了国内一些著名的词曲作家。其中乔羽老先生说的一句话“大森林出栋梁材”,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知道,要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就应该多与高水平的人接触。《词刊》副主编刘钦明经常对他说,“秀才交情一张纸”,王宝峰在与这些大家的书信往来中不断提升着自己,创作了一些不同凡响的歌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唱反调”,在求异思维中脱颖而出。如,1989年山东省文化厅、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与潍坊市文化局、潍坊电视台联合举办“丰华杯”农民歌手大奖赛,王宝峰考虑到如果还像往年那样写些“正面歌颂”的歌词,肯定会湮没在众多作品中;要引起评委注意,就要推陈出新,以巧取胜。那些借景抒情的歌词往往先写春天来了百花盛开小鸟歌唱,然后再说祖国像春天一样等等,再怎么写也没有新意了,何不反其意而用之?苦苦思索后,一首《我来春就来》一挥而就:“我来春就来/我来冰就开/我是一棵苦苦菜/苦了多少年/苦了多少载/苦苦的追求永不改……有我春多彩/有我秋多彩/我是一团燃烧的爱……”果然不出所料,新颖的立意和自信的豪气一下子吸引了评委的眼球,抓住了评委的心,获得了优秀创作奖。九十年代初,一首《知足是幸福》的歌儿很是流行,王宝峰觉得对歌词的观点不敢苟同,于是,他写下了《知足是悲哀》:“茅屋住了几十载/你还说你很爱/纺车纺了多少代/你还说很开怀/犁头犁得腰弯弯/你还说你能挨/独轮转得两鬓白/你还说要忍耐/你说知足就是福/我说知足是庸才/你说知足是欢乐/我说知足是悲哀/啊/知足的手脚伸不开/知足的视野太狭窄/知足就想不到山外山/知足就闯不成大世界!”针锋相对地阐明了知足无法进步的道理,发表后深受好评。
王宝峰的歌词创作,题材十分宽泛,并不仅限于这片海滩。当年歌坛流行“西北风”时,他写的《刮你的西北风》、《妹妹我随你到永远》、《黄土属相黄土命》、《茫茫神州一头牛》等也曾引起轰动,其中《刮你的西北风》荣获蛇年“西部杯”歌词大赛三等奖。他还创作了《问》、《要紧的最最是今天》、《路,没有终点》等充满人生哲理的歌词,《下雪的日子》、《告诉我你的门牌号》等充满温馨情调的歌词。他应邀为一些企业创作的厂歌、行业歌曲也广受好评。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王宝峰创作的校园歌曲也多有崭获,很受学生喜爱。其中《田野上又开了一朵花》、《铃声响过》等三首歌在省教育厅和省音协举办的中小学征歌活动中获一等奖。1991年,台湾著名艺人凌峰发起创立了希望工程海外爱心基金,这是海外华人支持希望工程的第一个组织。为筹集资金,凌峰主持了“希望工程百场巡回义演”在各大城市演出,并专门为此征集歌曲。王宝峰创作的《那天,我路过学校门口》(著名作曲家宋扬谱曲)荣获一等奖。王宝峰是全县首批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他不但毫无保留地把他的竹笛演奏技巧传授给学生,还长期义务辅导特长生,他辅导的学生目前已有50多人升入音乐专业的高等院校学习,成为校乐队的领军人物。他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民族管弦协会考级辅导优秀教师。王宝峰说:“我最高兴的事有两件,一是见到学生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二是听到他们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
王宝峰是无棣县第二、三届音乐家协会主席,他越来越多地把对音乐本身的热爱化作对事业的责任,通过发展会员、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不断壮大全县音乐队伍,并扶持了一批音乐创作人才。在他的指导带动下,张学东、蔡中云、王凤举(网名“怕黑”)等几位既能作词作曲又能登台演唱的“歌手”在全市乃至全省小有名气。目前,王宝峰正和该县几位老文艺工作者一起,帮助“鲁北大鼓”的传承人张宝廷夫妇整理濒临失传的乐谱,为抢救这项“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着。在他的策划帮助下,无棣县第三实验学校开设了以鲁北大鼓、快板书、京剧等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课,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传统民间艺术教育……
“渤海滩最爱是你呀/你最爱是渤海滩/芦苇荡摇你的情呀/红高粱驮你的愿/犁是足,影是帆/无论走到哪一天……”这就是渤海滩上的汉子,渤海滩的歌者!
王宝峰简介:
王宝峰,1957年生于无棣县小泊头镇西芦马村,1979年考入惠民师范音乐专业班,1981年分配到埕口公社教育组任小学教师,1983年调入原无棣师范学校任专职音乐教师,并开始创作歌曲。自1987年至今,先后在《词刊》、《儿童音乐》、《音乐天地》、《上海歌声》等杂志发表歌词百余首,荣获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及各省地主办的歌词创作奖30余次,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当代歌词选》、《齐鲁新歌集》《中小学生普及歌曲选》等歌集,并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北京音乐报》等报刊发表音教论文20余篇。连续多年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评为考级辅导优秀教师。2006年至今,被CCTV-11聘为“音乐形象电视展播特约制片人”,歌词、歌曲作家。现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山东音乐家协会会员、滨州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会长、无棣县音乐家协会主席、职业中专音乐教师。《中国音乐家辞典》有其简介。
王宝峰指导无棣县第三实验学校聘请的艺术顾问——“鲁北大鼓”传承人张宝庭(右一)教学。
王宝峰在《词刊》发表的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