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的早春时节,正是百姓们难得的农闲时节。被村落环抱的刘李苇帘交易市场却一片繁忙,不时有前来购买苇子的群众进进出出。正忙着往自家货车上搬苇子的东刘村方大哥告诉我们:“自从成立了这个苇子交易市场,附近村子里的百姓都来这里采购,不光质量有保证,价钱还便宜,可给俺们大伙省了不少心。”据方大哥介绍,每年这个时候,地里的农活不多,大家便利用这段时间打苇帘,打好以后有工厂统一收购,完全不用担心销路,只要动手就有收入。
苇帘加工为水湾镇的传统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2008年,水湾苇帘被确定为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市场经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很多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连传承都面临极大困难的时候,水湾镇的苇帘产品却蓬勃发展,为百姓打开了一条创汇增收的致富路子,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使该镇成为全国最大的苇帘加工出口基地。“家家能办,户户能干,时时不闲,天天见钱”便是对水湾镇苇帘产业最生动的写照。
曾经的苇帘产品仅作为家庭装饰用品,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面临着如何保护和传承的困境,水湾镇党委政府意识到传统的农户自产自销、零散经营模式极大的限制了苇帘产业的发展。为突破瓶颈,将苇帘产业做大做强,该镇多措并举,全力为苇帘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建立苇帘交易市场。镇政府投资298万元,建成了占地120亩的刘李苇帘专业交易市场,并成立了水湾镇苇子市场管理委员会,统一进货,统一销售,确保苇子质量,降低群众成本。截至目前,苇子年交易量13万吨,交易额达到2.2亿元。二是实施品牌战略。按照“小苇帘、大品牌”的发展思路,注册成立“龙腾牌”苇帘商标,通过订单模式将全镇生产的苇帘使用同一商标,统一销售,打造苇帘行业的“航空母舰”,从根本上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无序竞争。三是壮大产业规模。坚持“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理念,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目前全镇销售额超1000万元的苇帘企业达5家,其中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苇帘企业3家,出口量占到全国市场的70%,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格局。例如,成立于 2000年的海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年出口量约180万张,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已发展成为鲁北地区最大的苇帘加工出口企业。同时,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苇帘加工基地的形成。目前,全镇培育苇帘专业村40个,成立苇帘专业合作社3家,吸纳会员1000人,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000余元。四是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公司+合作社+专业村+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最初的各家各户零散经营演变为“连点成片”、集中有序的产业运作模式,标准化的生产厂房,收购、加工、装运、调拨出口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极大地促进了苇帘产业的普及。同时,苇帘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苇帘机、脱皮机、合线机、苇帘板线等生产辅料、上下游原料及交通运输等其它行业的发展,增粗拉长了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苇帘机生产、苇帘出口、加工、销售等一条龙增收体系,全面提升苇帘工艺品的系列化研发、生产、制造水平,提升苇帘产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五是优化发展环境。以帮助苇帘加工户更新加工机械设备作为突破口,实施多元化筹资,破解苇帘产业发展瓶颈。抓住被列为全省第三期重点扶持乡镇的有利时机,为600个贫困户争取到每户2000元的国家扶贫资金,引导其将资金用于购进新型苇帘加工设备。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60万元,帮助800个贫困户购进苇帘加工设备。同时,积极拓宽国际市场。完善“大出口”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国际采购商、外贸机构来水湾采购产品,苇帘全部由在本镇经营的企业销售到国内外市场,扩大水湾市场份额。目前,该镇苇帘工艺品全部出口日、韩、西欧及东南亚,年创经济效益3亿元,出口创汇2300万美元。
蓬勃发展的苇帘产业,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金字招牌,更是富民兴镇的支柱产业 ;不仅是这片土地的文化软实力,更是创富增收的经济硬实力!(刘井锋 邵洪燕)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次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