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丽
拉着星星下海,托着月亮上岸,一个渤海湾畔的弄潮人,驾舢板,建公司,在海风劲潮中奔劳了40余年。他是汪子渔民的“老船长”,也是无棣海洋渔业发展的见证人。他就是无棣县埕口镇汪子村党支部书记、汪子贝类养殖公司董事长,现年77岁的刘升元。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近海的水混着雪“倔强”成冰坨。1月20日,笔者来到无棣县埕口镇汪子村,在村民吴文生的家里见到了刘升元老人,他们正在估算冻灾给文蛤养殖带来的损失。在随后的闲聊中,笔者逐渐了解到刘升元与当地渔业发展的更多故事。
“小须子”掘出汪子岛“第一桶金”
怀着支援农业生产的豪情,1962年,在天津机械厂工作的刘升元回到老家埕口镇刘郭桥村务农。艰苦的生活条件,挣工分养家糊口的年代,让刘升元感到了生存的压力。俗话说靠海吃海,刘升元知道在离村30公里外有一个汪子岛,他从未去过,但凭直觉,他认定那是一块宝地。有着经营意识的刘升元坐不住了,一个夜里,他叫上同一个生产小队的丁振安、刘宝双,怀揣一种叫做“小须子”的最简单的小渔网,向着汪子岛出发了。
当时的汪子岛四面环水,他们划着“小舢板”(一种简易小船,也叫“三板”)到了那里。“水面上是成排成排的鱼,退潮后,大梭子蟹(俗称“石榴黄”)都在浅滩上爬动,太喜人了”,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刘升元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就这样,刘升元三人从汪子岛掘回了“第一桶金”。他们的“发财”事也迅速在生产小队中传播开来,尽管一开始生产队不允许,但村民们还是陆续加入到“汪子淘金”的队伍中。汪子岛成为刘郭桥人眼中“龙王爷赐给的宝地”。
“一把火”烧出汪子“撩网队”
在引导村民们“进军”汪子岛的过程中,刘升元是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没过几年,他领着村民们在汪子岛上建起了简易小屋,对捕捞上岸的海产品进行初加工。一次,他们在加工对虾时,不慎失火,火借风势,放在屋内的渔网瞬间化为灰烬。
渔网是当时渔民最重要的家当。就在大伙商量着凑钱买网的时候,刘升元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买大网,组建撩网队。对他的这一设想,赞同的有,但更多的是反对声,多数人认为太冒险,风险大。刘升元却坚定地认为,只有大渔业才有大发展。最终,当时的7个生产小队组成了两支“撩网队”。第二年,“撩网队”大丰收,队员平均收入600多元,这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无棣沿海农村,是一个奇迹。
随着土地承包制改革的实施,生产小队解体,村民们开始自己“搭伙”干“撩网”。来汪子岛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拖家带口”,男的出海捕鱼,女的在海滩捡拾退潮后搁浅的贝类,孩子也成长在汪子岛上,颇有些“男耕女织”的意境。为有效管理汪子岛,1991年,汪子村在汪子岛上成立,刘升元任村党支部书记。埕口镇刘郭桥、宋王等村迁出的59户渔民成为汪子村的首批村民。在当时,这59户村民被划分到了7个生产小组,按照小组捕捞的方式从事渔业生产。
拢指成拳,“汪子公司”高调“出炉”
丰富的海洋资源,让汪子岛的村民们品尝着收获的喜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渔业小组捕捞方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这种“小集体捕捞”行为,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易“各自为战”。与此同时,各生产小组为了抢占捕捞区域,纠纷不断,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渔业生产,也给当地政府部门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另外,每个生产小组为了眼前利益,滥采滥捕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海洋资源的破坏。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部分海洋物种出现了逐年锐减的迹象。渔民们忙活一年下来,收入甚微。
刘升元清楚地意识到,如果长期这样发展下去,不仅汪子村会散,向海洋要收入的饭碗也会被砸,寻找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渔业增收之路,迫在眉睫。2004年,通过多方考察,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弊端,刘升元提出要改革成立汪子贝类养殖公司,拢指成拳,把7个生产小组的59户渔民都集中到一个公司,全体渔民按人头入股,养殖统一、管理统一、采捕统一、经营统一,所有采捕必须遵循海洋生物的生长规律,一切行为必须征得公司同意,同时在采捕方式上也作出了严格规定。
然而刚开始,部分习惯了开放性无序作业的渔民,面对条条框框的限制,感觉很不适应,产生了较大的抵触情绪。为此,刘升元反复做渔民的思想工作,不断介绍公司的发展前景,还采取“停工分红”的方法给思想动摇的村民“感情接受期”。曾经反对加入公司的渔民尝到了甜头,开始积极加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村59户村民全部加入贝类养殖公司。老刘的改革见到了曙光,实现了渔业资源修复和渔民增收致富的双丰收。
再升级,“合作社”领航“新渔民”
为了增加渔民收入,汪子贝类养殖公司还在原有贝类的基础上,又新养殖了铁蛤、泥螺、四角蛤、海沙等品种。汪子村的渔业采捕也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公司规范有效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得到了省市县各级渔业部门的关注和肯定。
2009年4月,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的刘升元,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谋求利益最大化,积极接受国家大力发展合作社的信息,在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把贝类养殖公司升级为无棣县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除了59户村民全部自愿加入合作社外,其他渔民也可以通过有关程序加入,合作社的发展前景一路看好。
埕口镇汪子村村民高德泉是第一批加入贝类养殖公司的渔民,也是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几年来,他的渔业生产收入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前自己干,一年下来挣不了个万儿八千的,自从加入公司,每年都会有六七万元的收入。在有风暴潮的情况下,我们2009年还人均收入六万多元,集体力量大,这话错不了。”
刘升元(右一)在估算冻灾给贝类养殖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