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首页无棣魅力无棣鲁北大鼓创始于民国年间2009年11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谢宝华在为村民演唱鲁北大鼓

 

\

 

谢宝华

 

\

 

演唱鲁北大鼓的乐器

 

  11月3日,无棣县信阳乡,谢洪岗、谢洪印叔伯兄弟二人在自家院子里唱起鲁北大鼓。一个击鼓而歌,一个拉弦而和,一段《江公案》唱起流传百年的故事。故事年代久远,歌者口中鲁北方言语调铿锵:一道黑风刮过,美人落难,英雄相救……逝去的才子佳人被唱腔赋予了奇特的生命力。

  2009年11月,鲁北大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像很多民间曲艺形式一样,鲁北大鼓从乡野间嘹亮高歌,到今天在现代生活中渐行渐远,堪称反映民间曲艺兴衰轨迹的一个标本。

  声传三里地 长篇大书说一年

  鲁北大鼓创始于民国年间,1939年前后由学艺卖唱的谢宝华改编演唱而来。

  谢宝华在当地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曲艺世家,天资聪颖,嗓音高昂浑厚,7岁登台,12岁演大鼓书,师从西河大鼓艺人邓艺章。西河大鼓有100多年历史,源于冀中,流行于整个华北、东北地区。彼时民间艺人多才多艺,谢宝华触类旁通,学习民间曲艺的九腔十八调。

  侄子谢洪岗师从谢宝华,是谢宝华年龄最小的徒弟。谢洪岗印象中,师傅记忆力极强,是说书的天才,书听一遍就能记个八九不离十。当时的鼓书全凭口耳相传,内容却极为丰富。若说《隋唐演义》这样的长篇大书,每天说一场,足足能说上一年。

  谢宝华的才情不只体现在“ 过耳不忘”,他自编自演《鞭打芦花记》、《朱元璋放牛》、《黑驴段》、《火焰山》、《猪八戒拱地》等书段,自创鲁北大鼓书。鲁北大鼓以地方土语和民间小调为基础,随后自成一腔,腔调响亮清脆,夜晚能听三里地远。

集市人海设擂“斗书”三昼夜

  在信阳乡村民的记忆中,至今仍保有对谢宝华的印象:一身旗袍大褂,面前一面小鼓,案上置有扇子、惊堂木。简易的灯泡照亮乡村夜晚的舞台。

  演唱前一般先来一段剧情道白,俗称“ 拴包袱”,简述主要剧情内容,俏皮话、方言土话从中穿插,吸引听众注意力。末了惊堂木一拍,演唱开始。鲁北大鼓以小鼓定点,月板、三弦、坠琴伴奏,长腔说唱。其间各种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为高潮唱腔,也是剧情段落结尾板式。

  唱到精彩时,谢宝华扇子一甩,身段潇洒。扇子作为唯一的道具,说到激烈打斗的武戏,也会当做刀枪一耍。鲁北大鼓尾音冗长,唱到最后拖腔,谢宝华总是以扇子掩住嘴巴。谢宝华的儿子谢洪印介绍,这个看似神秘的习惯,事实上是怕拖腔时口型不好,有碍观瞻。

  农村集会是说书艺人一展身手的好天地。1950年,在信阳乡大庄集上,乐陵县名震鲁北的西河大鼓艺人左金魁,到无棣赶会说书时,与谢宝华相遇。两家隔街“设擂”赛艺,相距十二米,“大战”三昼夜。观众被一嗓高过一嗓的说书声吸引,在两个舞台之间来回奔波,人数越聚越多。时年22岁的谢宝华血气方刚,自此一鸣惊人。这次“斗书”最终以“棋逢对手”言和。

  此后在无棣县、庆云县、海兴县的乡村,每逢节庆,争相邀请谢宝华来说书,书迷如痴如醉,达十几万众。谢宝华的鲁北大鼓人称“盖山东,压黄骅”,年年到惠民县胡集书会竞技献艺。

  听书落泪大鼓唱出朴素愿望

  胡集书会是民间艺人的一场“大比武”。为了“卖场子”(被各村镇请去作收费表演),来自全国的艺人们都拿出看家戏,细说精唱。

  谢洪印回忆,当年谢宝华唱鲁北大鼓的场子特别好卖,场次被各村争抢。鲁北大鼓以唱见长,唱腔婉转,中气十足。他善于将风俗习惯、待人接物礼节,以及纺线、做鞋、推土、挖沟等劳动场面表演出来,诙谐幽默,朴实细致,对观众极具吸引力。

  洪亮的唱腔也有悲歌。谢洪岗举例,谢宝华自编自演的《鞭打芦花记》,讲的是战国时闵子骞年少时母亲去世,跟随继母生活,天气寒冷,后娘给亲生儿子做棉衣絮棉花,给闵子骞的棉衣絮的却是芦花。一次父亲外出赴宴,途中闵子骞冻得不能前行,抱住父亲痛哭,父亲马鞭抽在他身上,棉衣被抽破,芦花飞了出来……这段戏被谢宝华说得恍如发生在眼前,每说此书,几百观众跟着抹眼泪。

  除了节庆时的表演,在农村祈雨、婚嫁生子时,谢宝华也被村民请去说书“许愿”,说唱《行雨段》、《喜庆段》。他独创的鲁北大鼓,后来成为广泛流传于山东北部、河北南部民间的曲艺唱腔。

  1978年复唱一户给一瓢棒子

  新中国成立后,谢宝华逐渐改变了穿着旗袍大褂登台的习惯,改穿中山装表演。

  1959 年,谢宝华加入中国曲艺协会山东分会。在党的文艺思想指引下,谢宝华开始说新唱新,自编自演了书段《张大娘诉苦》、《张开明献地》、《斗争孙烧鸡》、《雪夜救亲人》等。他先后编新书段400多个,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破除封建迷信、科学种田、歌颂新人新事。

  谢宝华旺盛的创作力以“ 文革”开始宣告终结。谢洪岗回忆,虽然不再说唱大鼓书,谢宝华也闲不下来,他在周边村庄改排样板戏,当起了京剧导演。

  1978年后,鲁北大鼓又复唱了起来。1979 年春节,当地民间艺人自发集合起来,以谢宝华为主持者,无棣县民间艺人齐聚谢家庄,二十几口子人在村里集市上轮番上阵,亮开嗓子昼夜表演。演出持续到正月十二,谢宝华带队一起赶往胡集书会,投入民间艺人们久违的狂欢。

  上世纪 70 年代末至80 年代,谢宝华一家的日子很好过。谢宝华被请去村里表演,奉为贵宾。有的大队组织村民看大鼓,一户给一瓢棒子作为演出费用,村民积极响应。谢洪印拿出的一份演出日志上记有:1986年2 月,以谢宝华为队长的无棣曲艺队在谢家村演出《大闹平安州》,入场2500 余人,观众反映很好。票价15元一场(整场),计6场,收入90元。这在当时农村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抢救复排鼓声偶有听闻

  由于说书劳累,谢宝华年轻时得了气管炎病,晚年经常发作。但他一直坚持登台演唱,直到1995年病逝。他一生收徒40 多人,其中张宝庭、杨文芝、郭延成、刘振国等均小有名气,其次子谢洪印、侄子谢洪岗是其晚年重点培养的传承人。

  随着电视等娱乐媒介在农村的普及,鲁北大鼓如今已少有听闻。谢洪岗、谢洪印兄弟二人除了过年过节时给乡亲们义务表演,平时偶尔在家里自娱自乐。2006 年,信阳乡党委、政府为保护传统文化,对鲁北大鼓现存资料进行了搜集挖掘整理。经过连续几个月的抢救式复唱排练,流传民间的艺术瑰宝重放光彩。2007年10月13 日,鲁北大鼓被列为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谢宝华的亲传弟子张宝庭、杨文芝、谢洪岗、谢洪印、刘振国被认定为鲁北大鼓传承人。

  张宝庭、杨文芝是一对夫妻搭档,两人都是滨州市曲艺家协会会员,无棣县文联第一届文代会代表,常年走乡串村为群众演出。2008年12月28日,夫妇二人被无棣县第三实验学校聘任为艺术顾问,半年后,这个拥有30多名学生的“鲁北大鼓兴趣小组”就能登台表演了。

  郭延成是柳堡乡一位民间艺人,说大鼓书已有40 多年的历史。家住碣石山镇刘家黄龙湾村的刘振国,在农忙之余走村串户说唱鲁北大鼓。他们将当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创作成新的大鼓书段子。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次数:0

我来说两句 当前共有0人发表了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