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首页无棣魅力无棣“无棣”地名诠解
“无棣”之名,始见于《春秋左氏传·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齐伐楚管仲言于楚使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管仲“四至”之说,源于周初封齐,“无棣”之名周朝初就已存在。据记载,春秋时齐国北境还有无棣邑、无棣山、无棣水、无棣城等地名。

  最早,“无棣”二字究系何义?为何以“无棣”命之,史志中均无解说。1994年,无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齐鲁书社出版的《无棣县志》,在最后以存疑对“无棣”之含义记述有:“民国时期贾恩绂修《盐山新志》,解为‘广漠无尽’或‘不毛之地’;建国后,又有人训‘无’通‘芜’,提出了‘广被棠棣’的新见解。但究以何说为是,终无所据。”

  教育家、方志学家贾恩绂一生精于方志,在《盐山新志》中对“无棣”载有:“无棣古无确诂,水名、邑名均系后附”、“召陵一役,管子四至始有无棣之说。其三至皆河海山陵,惟无棣古无确诂,以义例之,非山即薮。或曰无棣者,无尽也,泽薮广漠无尽。审是,即《尔雅》海隅之异名也。或曰,无棣者,不毛之义。”贾恩绂认为,“无棣”原没有合理的解释,以义推理,不是山就是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无棣”者,或指广大空旷的湖泽,海角的异名;或指荒凉的意思。

  “无”字,人们通常认为就是没有的意思,而其意不仅如此。

  许慎《说文解字》:“无,奇字無也。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無”小篆写作“*”,“*,丰也。从林,从大,数之积也;林者,木之多也。”《康熙字典》:“无,《说文》橆,亡也。奇字,无通橆。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無之無。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無。”“無,《说文》奇字,作无。《集韵》無或作橆。韵会,橆本古文蕃橆字。篆借为有無字。李斯变隶变林为四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庞朴教授于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国学论坛”首场讲座《谈玄说无》中,详细讲解了“无”的三种意思。一种是相对的“无”,用“亡”字来表达。本来有,现在没有了,是依靠于“有”而来的。比如“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一种是现在简写的那个“无”,是“绝对没有”。最复杂的一种“无”,就是繁体字的“無”字。《说文》里“无”字“从大”,表示“丰也”。“无”不是没有,“无”是比“大”还要“大”,“无”是最大。这种解释在现在许多文字字形里面还保留着。如“芜”字,草字头下面一个“无”,是荒芜。荒芜不是不长草,不是一点草也没有,恰恰相反,荒芜就是有大量的草,比应该有的还多。广场的“广”字里边加个“无”,就是房屋,正殿两旁的房子叫做“两庑”。两庑不是说两面没房子,是两面的房子数量非常多。
原来,一切表示大的、繁的、多的东西,也往往用“无”来表示,只是到现在,在人们意识中“无”字只有“没有”这一种字义了。 
 
  “棣”比较好解释。《说文解字》:“棣,白棣也。小雅传曰,常棣也;秦风传曰,唐棣也。常与唐同字可证矣。浑言之则白棣亦呼唐棣也。豳风传云,郁棣属。”《辞海》称:“棣,棠棣,落叶灌木”。

  无棣为禹疏九河之域,黄河水长期徘徊于天津和无棣之间,在此造就了河湖密布、水源丰沛、气候温暖的生态环境。春秋时的“无棣”不应是“广漠无尽”或“不毛之地”,而应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遍地“广被棠棣”,从而构成“无棣”这一名字。

  再从气候和考古方面分析一下,当时是否有存在大量的、丰饶的棠棣条件。

  张京华《燕赵文化》:“竺可桢总结说,近五千年以来自仰韶文化开始,我国的气候大体上是温暖多雨的,除西北地区属半干旱区外,黄河流域气候大致类似现今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型。”“古代黄河以北平原地区确实曾经有过河湖密布、水源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多、气候温暖的生态环境,这种局面到唐代还有所延续,到宋代才开始急剧变化。”

  张渭莲《气候变迁与商人南下》一文也指出:“在距今5000年~3000年的近2000年间,太行山东麓平原的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当时平原上落叶阔叶林极为发育。据有关专家测算,1月份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度~5度,7月份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度~2度,年降雨量比现在多200毫米。”

  2003年3月6日,考古人员在无棣东南十几公里处阳信李屋遗址清理了晚商、春秋、战国、两汉、宋元时期墓葬34座,出土了铜器、玉器、瓷器、陶器、骨器、蚌器、卜骨、卜甲数百件。该遗址还发现有大量牛、猪、狗、鱼骨以及蚌壳、鹿角,为复原该地区三千年前的自然景观提供了科学资料。据考古人员初步分析,由于此地发现了大量的蚌壳、麋鹿骨胳,根据它们的生活习性,可知此地在晚商时应属亚热带气候,气温比现在要高很多,是靠海非常近的一个气候湿润、湖泊众多、水草丰美的地带。由该地出土蚌壳多为河蚌分析,此地当时也是一处河流密布的地方。此外,渤海西岸宁河、宝坻、唐山一带,在埋深3.5-12.7米地下发现了喜暖湿的阔叶树种的大量存在。

  由此可见,此地遍生棠棣,才始有原生“无棣”之名,其后的邑、山、水、城、县名,均系由此派生而来。(*:代表篆字“无”,打不出此字,见图片。)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次数:0

我来说两句 当前共有0人发表了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