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0-02-06 20:48:21 作者:见内容 来源: 浏览次数: 评论 0 条
(鲁政发〔2008〕46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
(鲁政发〔2008〕46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一体两翼”整体布局中北翼的主体,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是全省拓展发展空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其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和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推进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抓住用好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历史机遇的战略选择。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加快建设特色经济区,培育经济新亮点,成为全省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发挥环渤海经济圈重要成员作用的桥头堡,对增强我省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
大江大河入海口三角洲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莱茵河三角洲鹿特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新奥尔良、尼罗河三角洲开罗等城市的兴起,我国深圳特区、浦东开发区的快速崛起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启动,都表明大河三角洲的发展规律是随着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加大,必然形成较大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通过集聚要素、膨胀规模、增强辐射,最终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经济区。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后发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
(一)区域概况。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委、省政府将黄河三角洲开发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通过全省上下十几年的艰苦奋斗,黄河三角洲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十五”以来,该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克服困难,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支撑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高效生态经济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06年区内总人口983.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56亿元,分别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
专栏1:区域发展现状
┏━━━━━━━━━━━━━━━━━━━━━━━━━━━━━━━━━━━━━━━━━━━━━━━━━━━━━━━━━━━━━━━━━━━━┓
┃专栏1 区域发展现状 ┃
┣━━━━━━━━━━━━━━━┳━━━━━━━━━━━━━━━━━┳━━━━━━━━━┳━━━━━━━━━━━━━━━┳━━━━━━━━┫
┃ ┃ 2005 ┃ “十五”年 ┃ 2006 ┃ 占全省 ┃
┃ 指 标 ┃ ┃ ┃ ┃ ┃
┃ ┃ 年实际 ┃均增长(%) ┃ 年实际 ┃ 比重(%) ┃
┣━━━━━━━━━━━━━━━╋━━━━━━━━━━━━━━━━━╋━━━━━━━━━╋━━━━━━━━━━━━━━━╋━━━━━━━━┫
┃总人口 (万人) ┃972.3 ┃0.3 ┃983.9 ┃10.6 ┃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 ┃2.63 ┃ ┃2.65 ┃16.9 ┃
┃浅海面积(平方公里) ┃9864 ┃ ┃ ┃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634 ┃15.2 ┃3256 ┃14.6 ┃
┃其中:地方(亿元) ┃1862.8 ┃ ┃2575.7 ┃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27089 ┃14.9 ┃33091 ┃ ┃
┃财政收入(亿元) ┃97.2 ┃15 ┃136.5 ┃10.1 ┃
┃三次产业结构 ┃9.5:71.6:18.9 ┃ ┃8.8:68.8:22.4 ┃ ┃
┃其中:地方 ┃13.5:59.8:26.7 ┃ ┃ ┃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657.4 ┃36.7 ┃1644.9 ┃14.8 ┃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5.58 ┃23.4 ┃4.69 ┃4.69 ┃
┃进出口总值(亿美元) ┃52.3 ┃39.6 ┃62.36 ┃6.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53. 7 ┃19.3 ┃660.4 ┃9.3 ┃
┃森林覆盖率(%) ┃16.4 ┃年均1.1个百分点 ┃21.2 ┃ ┃
┃现有水库库容(亿方)* ┃25.6 ┃10.7 ┃ ┃ ┃
┃城镇化水平(%) ┃42.1 ┃9.2 ┃43.6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293.8 ┃ ┃12863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388.2 ┃ ┃4917.6 ┃ ┃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42.34 ┃ ┃12.3 ┃11.5 ┃
┃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76.38 ┃ ┃20.09 ┃12.6 ┃
┗━━━━━━━━━━━━━━━┻━━━━━━━━━━━━━━━━━┻━━━━━━━━━┻━━━━━━━━━━━━━━━┻━━━━━━━━┛
(二)比较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热点区域逐步向北拓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黄河三角洲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日益凸显。
一是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该区域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截至2006年末,区内人均土地面积约4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拥有未利用地811万亩,约占全省33%,其中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271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212万亩,其他180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这些未利用地的89.7%集中于渤海沿岸的莱州、昌邑、寒亭、寿光、广饶、东营区、垦利、利津、河口、沾化、无棣等11个县(市、区)。随着防潮体系建设的开展,土地后备资源将逐步增加。丰富的土地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吸引生产要素聚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核心优势,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
专栏2:土地资源现状
┏━━━━━━━━━━━━━━━━━━━━━━━━━━━━━━━━━━━━━━━━━━━━━━━━━━━━━┓
┃专栏2 土地资源现状 ┃
┣━━━━━━━━━┳━━━━━┳━━━━━━━━━━━━━━━┳━━━━━━━━━━━━━━━━━━━━━┫
┃ 指 标 ┃ 全省 ┃ 黄河三角 洲地区 ┃ 北部沿海11县(市、区) ┃
┃ (单位:万亩) ┃ ┃ ┃ ┃
┃ ┃ ┣━━━━━━━┳━━━━━━━╋━━━━━━━━━┳━━━━━━━━━━━┫
┃ ┃ ┃ 2006年 ┃ 占全省 ┃ 2006年 ┃ 占黄河三角洲 ┃
┃ ┃ ┃ 实际 ┃ 比重(%) ┃ 实际 ┃ 地区比重(%) ┃
┣━━━━━━━━━╋━━━━━╋━━━━━━━╋━━━━━━━╋━━━━━━━━━╋━━━━━━━━━━━┫
┃土地总面积 ┃23569 ┃3948 ┃16.8 ┃2770 ┃70.2 ┃
┃1.农用地 ┃17380 ┃2463 ┃14.2 ┃1551 ┃63 ┃
┃ 其中养殖水面 ┃93.5 ┃50.6 ┃54.1 ┃48.9 ┃96.6 ┃
┃2.建设用地 ┃3693 ┃674 ┃18.3 ┃489.7 ┃72.7 ┃
┃ 其中盐田 ┃154.8 ┃129.9 ┃83.9 ┃129.9 ┃100 ┃
┃3.未利用地 ┃2495 ┃811 ┃32.5 ┃728.4 ┃89.8 ┃
┃(1)未利用土地 ┃1399 ┃443.1 ┃31. 7 ┃387.8 ┃87.5 ┃
┃ ①荒草地 ┃751.1 ┃147.8 ┃19.7 ┃131.1 ┃88.7 ┃
┃ ②盐碱地 ┃326.6 ┃270.8 ┃82.9 ┃246.1 ┃91 ┃
┃(2)滩涂 ┃368.6 ┃211.9 ┃57.5 ┃205.5 ┃97 ┃
┃自然保护区 ┃ ┃ ┃ ┃500 ┃ ┃
┃ 其中湿地 ┃ ┃ ┃ ┃400 ┃ ┃
┗━━━━━━━━━┻━━━━━┻━━━━━━━┻━━━━━━━┻━━━━━━━━━┻━━━━━━━━━━━┛
二是地理区位优势明显。黄河三角洲北邻京津冀,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国际产业升级转移加速,国内经济由南往北、由东往西递延,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天津全国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确立、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作为环渤海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省对接京津冀发展的门户地区,黄河三角洲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陆上最近距离80公里、海上最近距离110公里,处于华东华南向华北产业转移扩展的中间地带,面临着主动接受辐射、扩大交流合作、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