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首页无棣魅力无棣无棣县本地乡土文化

春节 我国古代以腊月初八为年,南北朝以后改为岁末一天过年。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宣布使用公历,同时将旧历年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解放前,“除夕,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祀天地、祖先”,外出不归视为不孝。是日,早起去村头“请已故先人回家过年”;中午“供祭天地神灵”;傍晚凑柴于街前、村头点火,老幼围烤,谓之“烤末阳”以示延伸时日,象征兴旺之日;晚上全家聚饮,吃花生,谓之“守岁”与“分岁”,至半夜吃水饺,谓之“辞岁”。吃水饺前,幼辈叩拜父母尊长,谓之“拜年”,饭后同族乡里互拜,下午或次日清晨同族聚至祖坟烧纸叩头,鞭炮齐鸣,谓之“上年坟”。解放后,易门神,祭天地等迷信活动逐渐废除。除夕全家聚饮畅谈于半夜方眠,吃水饺多改为黎明。饭前,鞭炮齐鸣,幼辈给长辈拜年,饭后同族邻居互相走拜问好。机关、团体、学校于节前多举行春节茶话会,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等活动。正月初一多举行团拜或互相走访。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始于西汉文帝元年。解放前,“元宵节张灯火,放花炬,酒筵乐歌竞为欢会凡三日。十四日主麦,十五日主谷十六日主豆,月明风,收灯也,有风为歉,无风为丰”。是日“女子以跳绳为戏,名日跳百索”。十四至十六日3天,男子盛饰游街登城过桥,日昕始散,名日“走百病”。富裕之家,晚上吃元宵。解放后,城乡多进行各种文娱活动,如龙灯、狮舞、高跷、秧歌、小戏、武技等。棉区则多放烟花以庆棉花丰收。亦有放灯者,但不普遍。
 
  喜庆婚事
 
  传统喜庆 民间的传统喜庆:一是“送喜”,即妇女生小孩后,亲朋携带鸡蛋等营养食品登门送喜庆贺。还有庆“十二”的习俗,即小孩生下12天,亲朋登门送喜庆贺。二是庆“百岁”,婴儿满一周岁,其外祖 将婴儿母子接去过生日,谓之走“百岁”和庆“百岁”。三是祝寿,老人到60岁后,每逢生日,其子女亲朋带酒肉和长寿糕等登门庆寿。
 
  婚事 解入前,订婚靠“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其方式是“通媒的结姻缘,男家投启日通启,女家回启日允启,男家纳币女家日聘礼”,讲的是门当户地,论的是身世田园,并多系早婚,男十一二岁即娶,女十六七岁即嫁,有的贫家之女不足10岁就去婆家当童养媳。迎亲,男家备官轿各1乘,男乘官轿,伴随鼓乐到女家迎娶,谓之大娶。只备花轿1乘,无鼓乐则谓小娶。婚礼,在院内天地堂前设香案、置香斗、插弓箭、系红绸,新娘蒙头服、蹈红毯,拜天地后,方得入洞房行“合包礼”。二日拜家庙及翁姑与夫家尊长。三日拜同族与乡里,谓之“拜三”。“女家送酒馔进舅姑,谓之送大饭”等等繁杂礼节。解放后,青年男女逐渐做到婚姻自主,在工作或学习中建立感情,经他人介绍,互相了解。订婚形式,多数以互赠礼物,照订婚像,男女互相走房认亲,亦有沿用旧习的,谓之“过号”,借以酬谢介绍人。结婚仪式改为骑马骑骊,骑自行车。近年来,乘汽车结婚者渐多,也有的旅行结婚或举行集体婚冖,还有的女娶男。喜事新办的习俗,深受群众称赞。但也存有多要彩礼,设红柜收喜礼,大宴宾朋等不良风气。
 
  (一)民俗风情
 
  勤劳、忠厚、朴实的无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体现出了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和生活情趣。清末,在衣着方面,以家纺家织的棉布(俗称土布)或绸为衣料。男女裤子均为直裆,腰口宽,裤腿垂直,绑腿带,穿布鞋、布袜。无棣居民饮食习俗属北方型,由于受地域及文化传统影响,海边、内陆、城镇、乡村亦有差别。一般饮食习惯为夏秋农忙一日三餐,冬春一日两餐。在正餐之间也有吃零食的习惯,有“粮菜混吃,粗细粮结合”的习俗。回民饮食喜吃牛、羊、鸡、鸭等反刍、食草的兽类、带嗉囊的禽类和鱼肉等。居民村落多数集中在县境南部、西部和马颊河、鬲津河两岸。居民传统住房以四合院为多,四合院大门一般开在东南隅,谓之“面向喜神方位”,大多建有门楼。在婚礼方面,新中国成立前,有订“娃娃亲”的习俗,即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定亲的,回民主张本民族通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县经济突飞猛进,传统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时代气息日益浓厚。
 
  (二)传统文艺体育
 
  县内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有武术、象棋、游泳、拔河等。武术在县境传播已久。清末,乡间多建拳房,延师习艺,曾出现过车里李士洪、王家黄龙湾王登清等著名拳师。王登清被誉为“一杆大枪震山东”。1934年,国民党无棣县政府曾于北坛体育场举办武术擂台赛,著名拳师姜绶卿荣获散打和三项总分两个第一名。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活动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提倡。1985年,无棣县被省体委授予省“武术挖掘先进县”称号。现境内有“大成武馆”。
 
  (三)民间艺术
 
  历史上流传于无棣的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清末、民国年间,河北省的竹板书、西河大鼓和摔缰调等曲艺形式相继传入无棣县。在其影响下,出现了以蒋来月为首的一批民间艺人,他们在西河大鼓的基础上吸取了毛竹板曲艺的优点,发展为无棣大鼓,载誉城乡,因此无棣被称为鲁北“鼓书之乡”。
 
  广为流传的民歌,所用乐器有锣、鼓、钹、笙、箫、笛、唢呐、胡琴、琵琶等。舞蹈种类有高跷、纸马、旱船、狮舞、龙灯、腰鼓、车子灯和秧歌。清乾隆年间,无棣县广为流传的戏曲是花部,也叫乱弹,还有京梆子、卫梆子、直隶梆子、小戏(木偶)等。清末民国年间,乡村有京剧、吕剧、河北梆子、东路梆子、哈哈腔等剧种,有些历史曲目至今还在乡村流传,充分体现了勤劳智慧的无棣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次数:0

我来说两句 当前共有0人发表了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