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区:滨州经济再掀发展高潮的“驱动器”
2011-01-11 17:38:45 作者:见内容 来源: 浏览次数: 评论 0 条
这是继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机遇再一次垂青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促使一股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正在滨州大地掀起。
蓝色经济区:滨州经济再掀发展高潮的“驱动器”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国家战略构想,为山东半岛的进一步科学发展勾画蓝图。”1月7日,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推进黄三角建设办公室主任、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路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按照我省蓝色经济区发展思路,我省将依托包括滨州在内的青岛、烟台、威海等7市,优化涉海生产力布局,形成3个优势特色产业带,即:黄河三角洲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胶东半岛沿海高端产业带和鲁南临港产业带。”
“这是一个未来能够改变中国经济版图的大战略、大规划,而滨州作为蓝色经济区内黄河三角洲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上的‘主战场’,无疑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路军说。
巨大机遇当前,滨州市早已行动起来。
2009年7月31日,市蓝色经济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规划建设工作推进协调小组成立,分别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邓向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光峰任组长;
2009年9月25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抢抓机遇全力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蓝色经济区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带,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的增长极;
2009年9月26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
2009年11月25日,《滨州市蓝色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完成;
2010年4月2日,北海新区(临港产业区)揭牌仪式暨开发建设动员大会举行,标志着北海新区开发建设进入加快推进阶段;
2010年9月29日,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
2010年9月30日,滨州港疏港公路正式竣工通车,标志着滨州市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对滨州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蓝黄结合 陆海统筹 绿色崛起
与此前升级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不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兼顾海陆发展。
这样的空间布局是将海洋和陆域作为一个整体谋划布局,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快推进,与以往单纯的陆域规划有着本质区别。
路军说:“这个规划的批复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一样,给滨州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但也存在许多不同点,第一个不同是,它们的区域范围不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纳入了滨州的全部,而蓝色经济区只纳入滨州的无棣、沾化两个沿海县,在联动区域中列入了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等重要节点;第二个不同是,黄三角规划重点是陆域,蓝色经济区规划在沿海、海域;而第三则是定位不同,黄三角的定位是‘三区一基地’,即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和全国重要的特色工业基地;蓝色经济区的定位是‘四区’,即全国蓝色经济的先行区、半岛蓝色经济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及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示范区。”
“有相同,有不同。正因为存在不同,两个规划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政策就不同。这更有利于拓展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滨州进一步扩大开放。”
路军说,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蓝黄结合,陆海统筹,实现绿色崛起。从色彩上讲,黄色和蓝色相融合就是绿色;从“两区”建设规划上讲,均是培育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强化生态建设。可见,滨州市在推进黄三角建设的同时抓好蓝色经济建设并不相矛盾。
区域格局的变化,对任何一个地区来说都是变中有“机”,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和捕捉,激发内生动力。滨州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是,同处两个国家战略叠加地带,更应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集中力量推进“两区”建设,在竞争合作中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两大战略”给滨州带来了什么?
“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给滨州带来了什么?毋庸置疑的回答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千载难逢”源于多个方面因素,首先是基础设施面临大的发展。滨港铁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疏港公路、渤海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足以为滨州打通交通瓶颈。“两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滨州市完善基础设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其次是,国家战略带来的巨额资金注入,更为滨州带来巨大促进。
据了解,“两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消息披露后,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尤其在基础设施信贷方面降低了以前过高的门槛。实际上,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用的资金量极大,而从金融机构获得如此之多的信贷支持,这是前所未有的。
不仅是金融支持,知名度提高的效应亦使滨州市在招商引资领域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过去一提滨州,很多人不知道其在何处,而今
说起滨州,人们知道其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并且是构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7个沿海城市之一。
从“海上滨州”到“北海经济开发区”,滨州开始“拥抱海洋”
蓝色经济区的提出,为滨州提供了一个低姿态总结过去、高起点规划未来的契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从“海上滨州”到“北带开发”到“北海经济开发区”建设,海洋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海洋经济实现了健康发展。
尤其是黄三角《规划》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迅速找准优势,科学定位,“举全市之力”打造“滨州临港产业聚集区”,把全市经济工作的战略重心迅速转移到“拥抱海洋”上来,滨州海洋经济一路高歌、突飞猛进,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201.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31.2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年均递增约30.1%,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增加值95.8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7.1%。海洋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加大,成为新的增长点。
2010年,滨州市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加快高效生态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化工、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盐业、海洋电力、海洋矿业、滨海旅游、海水利用等都创下良好的业绩。预计可实现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240亿元,比2009年增长19%左右。
“滨州市海岸线长240公里,拥有全省三分之一的海域滩涂,255万亩未利用荒地,发展海洋经济资源、优势明显,空间、潜力巨大。”路军说,“另外,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滨州市的海洋产业已经形成一些产业隆起带,如滨州市是全国重要的海盐和盐化工生产基地,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示范基地之一,形成了海水‘一水多用’、‘梯次利用’、‘循环应用’等7条具有可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造就了鲁北企业集团、滨化集团、汇泰集团等一大批海洋循环工业企业,全国海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已初具雏形。”
随着北海经济开发区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滨州市沿海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条件大为改善,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港口建设成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滨州港正在加紧建设,沾化国家一级渔港已基本竣工,渔港经济园区建设正在积极实施。随着滨州“有海无港”历史的结束,济南都市圈面向东北亚最近的出海通道即将打开。
此外,滨州市按照“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联动”的思路,以沿海县域为前沿,以全市产业基础为依托,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统一构建基础设施,统一筹划资源环境保护,统一配置各类生产要素,推进实施集中集约用海和海陆一体化战略,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沿海集聚,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和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核、两翼、多节点”的蓝色经济发展格局
面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滨州市将积极抢抓机遇,坚持海陆一体,强化工作措施,立足区域特色和海洋资源优势,着力构筑“一核、两翼、多节点”的蓝色经济发展格局。
“一核”即以北海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推进海洋区建设。整合全市所辖海域,实施一体规划和布局,实现集中集约用海,努力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科学开发、海洋优势产业培育方面全面推进、率先突破,形成带动北部崛起的增长极。
“两翼”即以沾化和无棣两县除海洋区以外的区域作为主体区,集聚发展海洋药物和保健品、油盐化工、风力发电、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旅游业等产业项目。
“多节点”即以海洋区、主体区以外的多个城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联动区,发挥内陆地区产业基础好、人才多、资金足的优势,坚持海陆统筹、内外联动、优势互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油盐化工、服务业和关联产业,形成海洋区、主体区、联动区三区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蓝色经济和高效生态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现代海洋渔业等七大产业搭起经济转型升级新平台
滨州,一个经济总量位次并不靠前的城市,如何融入蓝色经济发展大战略?
市委、市政府的回答毫不含糊——发挥比较优势,利用资源禀赋,占领产业高端。滨州市有关部门和专家们也就此展开过深入研讨。不能否认,目前滨州上游产业占比过大,产业层次较低,现在的重中之重是进行工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蓝色经济,恰恰为滨州市提供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调整契机。
2009年9月25日,滨州市出台的《关于抢抓机遇全力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立足区域特色和海洋资源优势,以北海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无棣县和沾化县为前沿,突出重点区域、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促进蓝色经济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相融合。
市委、市政府对于蓝色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战略性部署,预计到2015年,蓝色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38%以上;到2020年,蓝色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争取达到50%以上,更加凸显出陆海优势,真正形成海陆合理布局,优势互补的循环经济。
在新的发展战略中,滨州市将优先加快推进核心区和前沿建设,着力培植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生态能源、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港口物流、海洋文化旅游等七大产业基地。通过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人才支撑、严把环境保护关口,建设区域性的循环经济体系,带动蓝色经济腾飞。
这七大产业主要立足于滨州市的比较优势,同时又会使产业进一步升级。例如,发展生态能源产业,缘于滨州市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资源丰富,未利用土地多,海水冷却,煤炭运输便利的优势。仅从风能看,滨州市资源总量就可达12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具备发展大风电的产业基础。滨州市海洋化工业同样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丰富的原盐资源,为发展盐化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从海水中提取溴素等微量元素,又能减少苦卤的排放,使污染大为减少,进一步促进海水的循环利用。
尽管目前滨州市关于蓝色经济区的规划还处在修改完善过程中,但其所描述的前景已使一场气势恢弘的大战略雏形初显。
滨州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区、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高端产业聚集区、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的增长极、黄河三角洲湿地原生态旅游区。
半岛蓝色经济区虽立足于半岛,但它既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完全的行政区划概念,而是在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定位。滨州位列其中,能够以这样的视野、这样的理念审视、规划未来,可以说切中了未来发展的关键,使之有了更清晰、更可期待的前景。
不论是生态经济,还是海洋开发,都在深度和广度上勾画着未来的经济形态。这是滨州拥有黄、蓝两大战略的意义所在。
展望“两大国家战略”,滨州发展前景无限…… (来源:“中国滨州”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