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0-02-06 20:48:21 作者:见内容 来源: 浏览次数: 评论 0 条
(鲁政发〔2008〕46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
扩大中心城市规模。按照建成最适宜于人类创业和居住城市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东营和滨州区域中心城市形象,加快发展潍坊北部新城,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集聚,增强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着眼于实现一体化发展,科学论证建设联通东营、滨州两市的黄河大桥,逐步形成组团式城市格局。到2010年,东营、滨州两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90万人和80万人。
积极发展县级城镇。在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县城建设,膨胀城市规模,配套建设道路、通信、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教育、金融、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到2010年,力争有10个县城人口达到20万人左右,提高其统筹城乡发展能力。
集约发展小城镇。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要根据区位、人口和资源条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布局,强化产业支撑,加大道路、给排水、环境整治、垃圾处理、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和科技、教育、卫生等事业的投资力度,依托港口、大型企业、重点园区、交通要道、重要商品集散地、风景旅游点等,集约发展一批地域优势明显、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强、特色鲜明的工业重镇和农村新社区。到2010年,力争10-20个小城镇人口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
加强乡村建设。各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要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大对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农田水利、教育、医疗卫生、能源、信息、文化、体育、气象服务网络等设施的投入。2008年完成中心村建设整体规划编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规划稳步实施。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和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借鉴成功发展模式,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施以“三清四改四通五化”为重点的村镇容貌整治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秸秆发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力争到2010年,重点城镇和园区周边农村实现农民居住社区化,90%以上行政村主要街道达到硬化、亮化、绿化和净化,30%以上农村建成环境友好、生活富裕、舒适的生态村。
(四)县域经济。
实行城市农村联动、三次产业联动、经济社会联动,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增加社会就业、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壮大综合实力,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围绕为“三农”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工业强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把潜在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特色鲜明的发展优势。抓好现代流通体系、农村金融体系、文化旅游产业等关键环节,繁荣发展服务业。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定位,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商贸园区、居住小区,促使产业、企业、服务、居住相对集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市场机制,扩大简政放权,配套推进县域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体系、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和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的率先突破,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一)水利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防潮体系、引供水体系建设和黄河入海流路治理,构筑生态安全保护屏障,提高水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加强防潮堤建设。防潮堤坝是关系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安全保障线,必须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新建和改造加固并重,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新建和改造工程均按50年一遇防风暴潮和防震标准设计建设,关键岸段堤坝按100年一遇标准设计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发挥防潮减灾、交通旅游、国防安全、生态建设、滩涂增殖、产业开发等综合功能。到2010年,新建防潮堤400公里左右,改造加固350公里左右。高度重视黄河摆尾问题,科学论证,超前规划,留足备用入海流路。
完善水利设施。坚持兴利除害相结合、开源节流并举,突出增加供水能力、提高用水效率,努力拦蓄地表水,充分利用黄河水,适时引调长江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扩大海水和微咸水利用规模,实现各种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加强河道拦蓄疏浚综合治理,实施一批重点河道治理工程,提高防洪除涝排碱供水能力。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新建一批平原水库,实施现有水库加固衬砌增容工程,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地下水库。加快构建以区内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动脉为骨架,以骨干河道为经纬,以水库和闸坝为节点,水系联网、多库串联、城乡一体、配套完善的水利工程网络。加强海水和微咸水利用技术研究,建设一批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工程,完善配套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工矿、企业、城镇生产生活用水直接使用海水。加快更新改造供水配水管网,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搞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加大治黄力度,完善分洪、退洪设施,提高防洪减灾和利用洪水能力。鼓励支持发展水产业,推进水价形成机制、产权制度、水资源管理体制等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水资源的引、蓄、调、用能力。到2010年,总供水能力达到35亿立方米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60%以上。
专栏6 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新建防潮堤 东营境内154公里,其中东营河北71.5公里、利北39公里、港城7公里、东营区15公里、广饶21.6公里;滨州境内132公里,其中无棣县75公里、沾化县57公里;潍坊境内92公里,其中潍坊港至羊口70公里、潍坊港至虞河入海口12公里、潍河至胶莱河入海口10公里;莱州南阳河口至刁龙嘴21.8公里。
改造加固防潮堤 东营河口区雁滩19公里,滨州境内158公里,潍坊境内138公里,莱州境内30公里。
平原水库新建利津利北、河口区羊栏河、无棣碣石山、阳信菅家洼、寿光双王城、庆云南侯、乐陵杨安镇、高青樊林等水库;实施东营神堂、滨州打渔张等水库衬砌增容工程,加固潍坊峡山、莱州临潼河、坎上等病险水库。增加调蓄能力4亿立方米。
河道拦蓄 新建小岛河、挑河、神仙沟、潮河、预备河、弥河、潍河、白浪河、王河、北支新河等河道拦蓄工程,增加调蓄能力1.5亿立方米。
河道综合治理 黄河治理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实施马颊河、漳卫河、小清河、白浪河、潍河等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弥河、秦口河、潮河、挑河、王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大型调水工程 区内南水北调干线及配套、西水东调干线工程。
海水淡化 建设鲁北国家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等地实施一批海水淡化工程。
农村饮水安全和自来水工程 “十一五”末,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建设东营王庄、麻湾、宫家,滨州韩墩、小开河、打渔张、刘春家、马扎子等引黄灌区;实施峡山水库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一批田间节水灌溉工程。
云水资源开发利用 建设东营生态农业、蓄水型人工增雨防雹示范基地和滨州小型无人驾驶飞机增雨示范基地。
(二)交通网络建设。
按照区域一体化规划和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以依托交通干线对接促进经济对接为目标,重点打通北连京津冀,南贯济南都市圈和河南省,东接半岛城市群等陆上通道,连接东北亚、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海上通道,扩大经济腹地。优先发展铁路和港口,稳步发展公路,适度发展机场,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
港口。重点建设东营、莱州、滨州、潍坊四个港口,以促进临港物流和临港工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综合功能和扩大吞吐能力为重点,充分重视建港地质条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搞好港口总体规划,积极稳妥地开工建设万吨级散杂货、多用途和液体化工等泊位。加强区域港口整合,明确分工和功能定位,搞好与天津、大连等大港的合作对接。加强港口与铁路、公路的连接,构建港口快速集疏运体系,以鲁西北地区为主体,努力拓展济南周边地区、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山西中南部等内陆腹地。加快建设连接黄骅港的渤海大桥,缩短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通道。
铁路。以配套港口发展、完善运输网络、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目标,重点建设黄骅至大家洼、德州至龙口和滨州至济南铁路,加强现有铁路扩能改造,形成横贯三角洲全区,对接周边区域的T字型铁路运输通道,加快完善区内路网结构。
公路。围绕区域交通一体化、中心城市连接、疏展对接通道,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和普通路网升级改造,最终形成“一环、三横、三纵”的路网框架。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2010年实现行政村通柏油路。
航空。合理规划机场规模,努力增加航线和班次,提高机型档次,建成区域性支线机场,加快发展通用航空。
到2010年,新增铁路营业里程400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8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0公里;港口吞吐量达到4000万吨。机场客运量力争达到60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8倍。
专栏7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铁路 建设黄骅-滨州-东营-寿光-大家洼、德州-滨州-东营-龙口、济南至滨州铁路,博兴兴福东到广饶华泰等铁路,扩能改造淄东、益羊铁路和滨州至港口铁路、张东铁路,建设港口铁路、物流园区和企业铁路专用线。
港口 滨州港疏浚治理3000吨级套尔河航道,开工建设万吨级多用途和散杂货等泊位码头;东营港在建设好2个3万吨级多用途泊位的基础上,争取开工建设5万吨级液体化工品泊位;潍坊港开工建设万吨级散杂货和多用途泊位;莱州港在建成3个2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的基础上,开工建设3个2万吨级散杂货泊位。
公路 建设国家高速公路长春至深圳线辛集(鲁冀界)至大高段,荣成至乌海线新河至辛庄子至邓王段;滨州至德州高速与全省四条东西横线、一条环线路网相连,潍坊至日照高速、济南至乐陵高速与全省八条路网相连;积极推进渤海大桥、套尔河大桥建设。
机场 按4D级标准扩建东营机场,做好潍坊机场异地迁建的前期工作,规划建设好滨州大高机场。
专栏8 一环三横三纵公路网
一环 环海高速公路。
三横 庆云-无棣-沾化-垦利-河口;乐陵-阳信-滨州-利津-东营-莱州;乐陵-惠民-高青-博兴-广饶-寿光-寒亭-昌邑-莱州。
三纵 乐陵-庆云-滨州-博兴;沾化-垦利-广饶;河口-垦利-东营-寿光。
(三)能源建设。
大力发展石油产业,优化发展电力,积极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多渠道、多途径增加能源供给,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重点发展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环保型燃煤电站,稳步推进生态电厂建设,规范发展热电和综合利用电厂,不得建设30万千瓦及以下常规燃煤电站。加强城乡电网改造,加快技术升级步伐。做好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普查和开发利用前期评估,鼓励支持在滩涂和浅海建设风力发电站,实施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地热能应用示范工程和农村沼气推广工程,加快建设新能源生产基地。2010年,区内新增火电装机500万千瓦以上,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能力达到180万千瓦左右,新增地热供暖面积300万平方米,新能源应用比例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以上。
专栏9 能源建设重点
火电 重点建设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环保型电站。
新能源 依托鲁能、华电、国华、大唐、华能、鲁北化工等大型企业发展风电;支持垦利、无棣、高青等县域秸秆发电项目,建设生物质能发电基地;实施太阳能和地热能应用示范工程。
生态电厂示范工程 加快建设鲁北化工集团2×30万千瓦大型生态电厂项目,稳步推进生态电厂扩容。
电网 建设北部沿海500千伏输电通道。
石油 力争每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亿吨以上,确保原油产量稳定在2600万吨左右,争取油气当量重上3000万吨。积极争取建设东营千万吨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
五、产业基地建设
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为目标,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据,加快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促进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和竞争优势,实现高起点跨跃发展。
(一)现代农业。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健康养殖基地和生态林业基地,形成全省重要的现代农业经济区。一是加快建设规模化优势产业带,依托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实施引进、试验、示范、繁育与推广工程,推广立体高效农业、生物质能多层次利用和多能互补等技术,积极发展耐碱旱、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连片规模开发、集约高效发展,尽快形成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格局。二是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发挥濒临日韩优势,实施“绿卡行动计划”,建立农产品出口预警系统,加强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抓好动植物防疫体系,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公害林果区和绿色有机蔬菜区建设,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三是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注重开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健康养殖业、园艺业、乡村旅游业等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四是支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技术改造、改制重组等途径,依托农业产业化基地,按照系列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形成畜牧、水产、蔬菜、林果和粮棉加工等五大龙头企业集群。积极支持和发展产业协会、技术协会、营销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带动规模农户和基地发展。五是增强科技支撑,集中力量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重点研发50项重大科技课题。加大对公益性技术推广的投入,重点推广50项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示范作用,建设10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到2010年,优质粮棉生产基地总量达到700万亩,其中开发荒碱地新增1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提升新增100万亩;全区粮食总产达到540万吨,棉花30万吨,畜产品320万吨,水产品185万吨,林果195万吨,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